上回书讲到:王莽意气风发推进改革,政治清平,人民和安,忽然间,吕宽案发,王宇以子坑父,王莽举起屠刀,掀起血雨腥风。

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功德如此大,说明,放下屠刀绝对不容易。事实也是如此,举起屠刀,就是种下恶之花,点亮成瘾性。

王莽的理想是圣教礼制,但这一情形,只存在于被美化了的历史中,在历史记载更加精确之后,就从未有人看到过。

就像我们不会说共产主义无法实现,但任重道远、相当长时期内看不到希望,则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对王莽和他的儒家粉圈来说,他们坚定、乐观、盲目地相信,可以跑步返回三代圣制。

那么,当一切顺风顺水时,自然好,比如在吕宽案之前。

一旦,有反对声音出现,王莽和他的粉圈,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天大的冒犯,必欲置对手于死地。类似的关系,看看肖战和他的粉丝们的所作所为就了解了。

反对声音总会出现,一次次、一个个的进行思想改造,疗效当然是最好的,但费时费力。

利用多数人的民意,掀起一场运动,所有反对派、顽固不化的,都肉体消灭之,就高效多了。

吕宽案及其后续余震,让王莽意识到他的粉丝圈是多么无往不利的一把刀,也是王莽第一次试刀。

最终,王莽通过大肆提倡孝道,尽量消弭了吕宽案的消极影响,让帝国重新恢复了平静,“没有王莽就救不了汉帝国”的思想重新得到统一。

但谁都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时候,王莽会再次举起民意这把刀。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一定会再次举起。

王莽是大汉帝国最会利用民意的人。

不过,这是一柄三尖两刃刀。王莽利用民意,也很快就被民意裹挟。

元始三年,也就是公元三年,平帝继位第四个年头,他已经十三四岁了。

二次发育在即,无疑到了给他物色皇后的时候。

王莽对这事很上心。

他有他的私心,他不想给汉帝国再搞一个类似上官桀、傅太后、吕氏这样的外家,这对他未来归政后的结局非常不利——你没看错,我认为,此时的王莽还没有确立代汉的明确目标。

于是,王莽向王太后建议,按照儒家经典规定的宗法规则,从商、周、孔子后代,以及在长安的列侯的嫡出女儿中,为平帝选择皇后和嫔妃。

简言之,两个准则:一、符合儒家礼制;二、家世良好、家教良好。

王太后当然没意见,她也担心平帝再找个像赵飞燕、赵合德这样的妖艳贱货——男人最爱妖艳贱货,但皇帝不行,这关乎江山社稷的传承和帝国政治的稳定。

王莽和王太后商量定了,就由王太后下诏让相关官员办理此事。

不久,官员上了一份名单,王氏多名适龄女儿在其中,当然也包括王莽的女儿。

官员的想法很简单,按照王太后的指示办嘛:王家几代列侯,家世没问题;王莽作为大家长,是帝国道德楷模,儒风也没问题。

但王莽一看急了,立即上书提出,自己是个糟老头子,女儿又丑又笨,不适合和其他女子一起参选。

王太后接到王莽的上书,就下令王氏女子作为自己的亲戚,不适合参选。

关于此事及其后续,《汉书》中班固认为,这是王莽欲擒故纵,明明想当皇帝的丈人爹,却摆出一副被逼无奈的姿态。

班固《王莽传》自始至终的论调都是:王莽狗贼,虚伪!

但实际上,王莽这次极可能是真心不想把女儿嫁给平帝。

理由一,王莽的政治理想与道德操守不允许。

王莽是想建立一个由博学德高的儒家士大夫组成的执政集团。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首要便是打击外戚,包括王氏。

至于王莽自己,他当然借助了王政君老太后的支持,但同时他也是作为众望所归的儒家领袖来参与国家治理的。

寻常的权力博弈,依赖裙带关系,而王莽想要的是万古一时的制度设计。

理由二,把女儿嫁给平帝,是好的白菜被猪拱了。

先前写刘欣的时候,提到中山王刘箕子有眼病。

这里有误,原书讲的是“眚病”,我望文生义,没有深究,直觉认为是跟眼睛有关的疾病。

最近又看了看颜师古的注解:名为肝厥,发时脣口手足十指甲皆青。

这玩意儿,我还是不懂,又去查了查相关论著,大概知道,这病可能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癫痫。

理由三,王莽耻于同霍光相比,他的偶像是周公。

这件事得往前翻。进位安汉公时,群臣上的奏书,是要按照萧何、霍光的规格封赏王莽的,我们知道霍光坚决推辞了。

群臣第二次请求,这次变聪明了,不提霍光了,直接比照周公。

而第三次和第四次的诏书,都只比照萧何的规格。

当然了,王莽身后的评价,多数时候,比霍光差远了,这是后话。

但这是旁观者的评价,王莽自己并不想落一个霍光家族的下场。

另外,霍光这人读书不怎么样,作为正经读书人的王莽也不大瞧得上霍光。

理由四,嫁女儿给平帝,王莽能得到的政治利益很有限。

截止目前,王莽的权力,一来自于王太后的授权,二来自于大臣的拥戴,没有一丝一毫来自平帝。

平帝时年不过十三四岁,完全在王莽掌握之中,不管有意无意取而代之,都不必要用女儿往完全倾斜于自己一段的天平里加砝码。

然而,人在权力的游戏中,身不由己。

公卿大臣的心理:安汉公这么好的人品,选谁当皇后都不如选王莽女儿保险啊!

其他民间粉丝,儒生、长安市民:皇后这么重要的身份,必须得是安汉公欧巴的女儿啊!

总之就是,全国上下,普遍认为,王莽现在打造的政治局面很不错,选王莽女儿当皇后,有助于继续维持这种局面。

于是,上到公卿大臣,见天跑到王太后那里恳请,下到郎官、儒生、平民每日跑到宫门前请愿,平均一天能有一千多人。

王莽这边,也不会就此让步,连续派出自己的幕府人员,劝说请愿的公卿大臣、儒生平民,让他们别闹了。

结果呢?这一行为,更加让公卿大臣、儒生百姓相信自己没看错,安汉公就是谦恭退让,上书请愿的人更多了,他们还提出了新要求,其他女子都不要参选,只要安汉公的女儿去参选。

王莽面对这样的局面,也没有办法了。

总不能撕破脸说我女儿不嫁羊羔疯吧!总不能说,我这次是真的真的不想嫁女儿,不是故作姿态——敢情先前四让安汉公都是故作姿态呢!

王莽退了一步,答应让王太后派人来考察自己的女儿,糊弄一番放过自己得了。

结果,王太后派了夏侯藩、刘宏和平晏来王莽家考察后,回去跟王太后汇报说,王莽的女儿不但长得美,而且家教良好,是皇后的不二人选。

得了,逃不掉了。

王莽在粉圈的裹挟下,最终把女儿嫁给了汉平帝刘箕子。

王莽因为嫁女又得到了很多赏赐,很多钱,很多地,但他基本都没要,而是分给了与女儿一起嫁进皇宫的其他十一个陪嫁女的母家。

就这样,王莽女儿成了孝平皇后。没来得及生儿育女,汉平帝就因病去世,不久之后,孝平皇后自己也抑郁成疾,最后病死。

最后,王莽除了从嫁女风波中,获得更高的声望之外,一无所得,还失去了女儿。

王莽嫁女,是一出悲剧。但这远远没有结束,王莽本身,是一出更浩大的悲剧。

你好,我是不明山人,正在写简明中国政治史,每早六点,厕上一观,可通天地之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