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謠言的產生與事實相分離,謠言沒有根據,都是捏造的。但在這個複雜的時代,我們常常被謠言所左右。不僅如此,預言還能影響我們,使我們分不清預言和謠言的區別。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大秦亡國史上一個非常巧合的地方。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巧合的故事,《始皇本紀》記載: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派遣的人未能找到長生不老的辦法。然而,秦始皇並沒有放棄,並試圖找到一條長生不老的路。秦始皇從邊疆回到長安城,派盧生下海求仙。雖然,盧生沒有找到,但盧生很聰明。爲了能交差,這傢伙耍了個把戲騙了秦始皇。

他告訴秦始皇,他去尋仙的時候得到了一本寶典。雖然,沒有辦法長生不老,但它預示着秦朝的未來。秦始皇翻開這本書時,看到了五個大字:“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很驚訝,因爲,他昨天夢見胡人入侵大秦。今天,他就得到了這本珍貴的書,太棒了!

於是,秦始皇讓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掃蕩匈奴,修築長城阻止匈奴再犯。然而,秦始皇從來沒有想到,滅秦的“胡”不是匈奴,而是他的兒子。

那麼,爲什麼秦始皇不認爲這個“胡”是他的兒子胡亥呢?

在秦始皇眼裏,這個兒子並不重要,我們只知道扶蘇、子嬰。此外,秦始皇當時很看重大兒子扶蘇,而胡亥只是他的小兒子,並不重視他,也不愛他。他怎麼能統治秦朝呢?然而,命運總是喜歡開玩笑。扶蘇被太監趙高和宰相李斯逼死後,趙高、李斯僞造詔書助胡亥登基,使秦朝在胡亥手中斷送了。

因“亡秦者胡也”這句話,修築了長城,抵抗了匈奴,也失去了秦朝。不知不覺中,他終於把謠言變成了預言,導致了秦始皇的殘酷統治。長城的修建使許多家庭支離破碎,有多少人埋葬了長城,又有多少人痛恨這個王朝和秦始皇。陳勝、吳廣的起義是必然的,老百姓的造反是大勢所趨。

西漢末年,公孫述即位後廢除了五銖錢。結果,老百姓受到剝削,生活陷入困境。四川的孩子們流傳着童謠:“黃牛白腹,五銖當復”。黃牛指王莽,白肚皮指公孫述,五銖是漢人的錢。這首童謠預言公孫述將像王莽一樣被消滅,漢朝將恢復。不出所料,公元36年,公孫述被劉秀消滅。末日如王莽,漢朝政權“復辟”。

秦朝因“預言”失國,西漢因童謠復辟,唐朝因“唐三代後,女皇稱霸天下”而改變歷史。武則天,古往今來的第一位女皇,也由此誕生。一首童謠的流傳使一個女人喫了不少苦頭,也許正是因爲她的經歷,造就了她的時代。

其實,中國古代史上出現的兩個“預言”,都是謠言與預言的巧妙碰撞。即使她知道自己沒有傳播謠言,謠言也會消失。

那麼,現在有多少智者能真正阻止謠言呢?

謠言並非毫無根據,但並非危言聳聽。每個人都喜歡修改他們聽到的和看到的,然後把它傳播出去。然而,沒有人知道情況的真相和原委。謠言的恐怖不在於其本身,而在於謠言的傳播。在傳播謠言的過程中,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改編形式,還有我們自己的一些看法。

最後,使這句話本身的意思發生了變化,大多數人聽到的都是改編版。當一個謠言發生時,謠言就成功地變成了一個“預言”,事態就這樣發展了。

如今,隨着時代的發展,專家們的權威預言可能不會成真。更何況,這是一個巧合的謠言。秦國亡國的原因不是謠言,而是統治者本人。我們對秦始皇的印象如何?

我想你記得的不僅是那些令人驚歎的兵馬俑和長城,還有他殘暴的統治和他給黎族人民帶來的苦難。不然,秦始皇年間怎麼會有這麼多起義呢?雖然,我們不能抹去他的成就,但我們不能忽視他的錯誤。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事實。在謠言和預言面前,我們應該分清它們。謠言的盲目傳播只會使社會更加混亂。歷史上謠言變預言的例子很多,但謠言不是事實,事實比謠言好。因爲,再多的謠言也經不起時代的變化。反覆的探索和證明粉碎了謠言,有句話是謠言止於真相。

但我認爲有時候,謠言和真相的巧妙結合是無法解釋的。就像現在許多奇怪的現象,無法用科學來解釋一樣,我不知道人們怎麼看待謠言和預言。在我看來,謠言是不可信的,預言可能不會成真。其實,無論是謠言還是預言,我們都可以用我們的智慧去判斷,盲目相信,只會讓我們失去判斷。

參考資料: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史記·李斯傳》、《史記·卷五·秦本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