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熟悉的旋律令人動容,今年是我國近代文化先驅,出生於天津的著名音樂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李叔同誕辰140週年。李叔同將西方理論付於教學實踐,爲我國新式藝術教育做出開創性貢獻,培養出豐子愷、潘天壽等藝術大家。109年前,李叔同正是在河北工業大學的前身——直隸高等工業學堂開啓了自己閃耀的執教生涯。

9月10日,在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河北工業大學與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展開合作,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基地,聯合舉辦《賢者爲師—李叔同執教生涯展》,“叔同劇社”冠名儀式同時舉行。李叔同先生嫡孫女李莉娟女士,天津博物館黨委副書記張玲,天津博物館副館長兼李叔同故居紀念館館長沈巖,李叔同故居紀念館黨支部書記、副館長田家馨,校黨委副書記賀立軍出席儀式。儀式由河北工大校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趙庚主持。

根據共建協議,雙方將利用優勢資源,進一步挖掘和提煉李叔同的人文精神;定期舉辦座談會、交流會、文化沙龍、講座、報告會等主題師生文化交流活動;還將繼續聯辦文化展覽,共同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排演話劇、舞臺劇,開發設計具有鮮明特色和文化的文創產品,不斷創新文化載體、豐富文化成果、拓寬合作領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

賀立軍指出,1911年李叔同來到河北工業大學任教,成爲圖繪教員,開啓了自己的執教生涯,與工大結下深厚淵源。此次河北工業大學與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爲師生打造一個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平臺,有助於激發師生愛國熱情、培育民族精神,提升學校文化內涵與品位,爲叔同劇社冠名也成爲館校攜手共促傳承的有益嘗試,有助於進一步豐富學校原創文化成果。

張玲指出,河北工業大學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底蘊。作爲該校教員,李叔同先生曾在此積極踐行“先器識而後文藝”的教育理念,廣泛傳播“美育”思想,爲我國早期藝術教育進行大膽嘗試和主動探索,做出了卓越貢獻。天津博物館、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將與學校方面齊心協力,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涵育全面發展素養,激發創新創造熱情,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青年而不懈努力。

李莉娟指出,祖父雖然在直隸高等工業學堂任圖案教員任教時間不長,但爲以後從事教育事業並培養衆多優秀藝術人才奠定了基礎。祖父重視品德教育,身教重於言教,推動愛國教育,創作了多首愛國歌曲,《祖國歌》等都曾被廣泛傳唱。祖父認爲,“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不能把“教書”單純當成傳遞知識輸送知識的過程,而應該成爲誘導“做人第一”的價值取向。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今人宣傳和弘揚。

張玲與賀立軍爲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基地揭牌,沈巖與校藝術團話劇社負責人孫志虹爲“叔同劇社”揭牌。

儀式結束後,李叔同紀念館的劉劍老師作《月照千潭之三潭印月——李叔同先生的師德風範》報告。通過講述與學生劉質平、豐子愷的交往經歷,展現了李叔同非凡的教育之路。李叔同以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藝術、淵博的學識和認真嚴謹、甘爲人梯的師德風範,開啓了中國近代藝術教育的新局面,爲中國近代教育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凡事認真、勇猛精進”的精神也一直在影響着世人。

來源:河北青年報 通訊員於天晨 閆涵 攝影屠瓊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