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黄体军 摄影 王鑫

由著名艺术家张继钢执导的话剧《孔子》,即将于9月28日在济南山东省会大剧院迎来首演。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本剧编剧之一张华进行了独家专访,且让我们聆听一下他从编剧的角度讲述的“在孔子光照下的一次诗意跨越”,以及核心创意组成员们为了话剧《孔子》的一次“精神交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张老师,作为编剧之一,能否谈一下您在《孔子》剧本创作过程中的特殊体会?

张华:孔子本身是一个跨越了2500年时空的存在,也是中国文化中“堂吉诃德”式人物的最大代表。用太写实的手法,很难写出诗意和象征意义,也不可能跨越2500年的时空,实现古今对话。所以,正如张继钢导演所说,有了构成和象征,《孔子》才最终找到了创作的自由状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能否分享下以张继钢导演为中心的核心创意组,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幕后的故事?比如,《孔子》八场戏加上序,哪一场是脑力激荡最激烈的一场?

张华:张继钢导演特别看重《序·春秋》,因为正是由序建立起了全剧基本的格局和气象。至于脑力激荡最激烈的一场,我记得应该是第七场渡河。戏本来应该一场一场地写,但张继钢导演让我们越过中间好几个场次,先写第七场,认为这是最具超验性和幻灭感的一场戏,对导演和演员都是一次极为严峻的考验。事实上这不但是全剧各种人物“精神交汇”最集中的一场,也成了核心创意组“精神交汇”最集中最激烈的一场。

孔子面对滚滚黄河,过还是不过?进还是退?一开始我们往史实上靠,因为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时,确曾有一次欲渡过黄河去晋国见赵简子,听说窦鸣犊、舜华被杀身死,未渡河而返。但这么一来,各种人物的时空穿越和对话便无法进行了,所以此路不通,必须转向抽象和象征。

孔子和“道不同,不相与谋”的阳货的隔河对话,与老子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与母亲的对话,与众弟子的对话,夫人死了,儿子死了,颜回死了,子路死了……孔子欲以车为船渡河。但那不明明是车吗?重重打击和压力之下,孔子也是人啊,也有一时犯糊涂的时候啊。经过一次次“脑力激荡”,一个个意象纷纷而立。其中最关键的道具便是那辆极具象征意义的破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哪一场大家的意见比较统一?

张华:第五场见南子,应该是大家意见比较一致的一场。它填补了剧中没有女人的空白,也是本剧的一大亮点。关键是要表现出南子的美和抱负,而不是她对孔子的勾引,那样就低俗了。这是两个都有政治抱负的人之间的一次“失败的政治谈判”,是两个人都引为遗憾的事。

还有第六场困境,我也想特别提一下,这也是核心创意组“脑力激荡”比较激烈的一次。孔子带众弟子于陈、蔡之间陷入断粮绝境,大雪纷飞,众人被埋成雪堆,孔子突然伸出一个手指,道:“漫天的星斗,多美啊!”此后,弟子颜回、子贡、子路纷纷响应道:“我看见了那颗最亮的星。”这场戏我们一开始写的是大雪停后,后来有人说,大雪纷飞之中,心中理想不灭的孔子难道就看不见漫天的星斗吗?张继钢导演一听,连声叫好,说:“太好了!大雪纷飞,但孔子和众弟子眼中却是众星拱北辰,这个意象太牛啦!”于是,立马拍板,马上成稿。艺术创作就是这样,让观众通过你演的东西看到你没演出来的东西,这才叫牛!

经常是这样,戏里,孔子和弟子们在绝境中看见希望;戏外,我们也是一次次陷入绝境,一次次满血复活。回忆起张继钢导演带领大家一起“脑力激荡”的日子,觉得真是分外珍贵美好!

张华简介

著名舞评家,剧作家。中国新舞蹈艺术泰斗吴晓邦先生关门弟子。发表过大量艺术评论、艺术研究专著。曾出版《创造者张继钢》、《中国舞剧叙事研究》等专著。

2008年北京奥运会,进入张继钢创作班子,任残奥会开闭幕式策划室主任;建国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核心创意组成员、导演部主任。之后,作为总策划,与总导演丁伟共同完成了全国第九届、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闭幕式。

作为编剧曾参加了多个舞台剧目的创制作工作。如舞剧《邹容》、《追寻香格里拉》、歌舞剧《山里娃》、布依戏《谷艺神袍》、情景曲艺歌舞剧《竹枝风流》、话剧《孔子》、《杀死韩信》等。#孔子#张继钢#张华收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能否分享下以张继钢导演为中心的核心创意组,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幕后的故事?比如,《孔子》八场戏加上序,哪一场是脑力激荡最激烈的一场?

张华:张继钢导演特别看重《序·春秋》,因为正是由序建立起了全剧基本的格局和气象。至于脑力激荡最激烈的一场,我记得应该是第七场渡河。戏本来应该一场一场地写,但张继钢导演让我们越过中间好几个场次,先写第七场,认为这是最具超验性和幻灭感的一场戏,对导演和演员都是一次极为严峻的考验。事实上这不但是全剧各种人物“精神交汇”最集中的一场,也成了核心创意组“精神交汇”最集中最激烈的一场。

孔子面对滚滚黄河,过还是不过?进还是退?一开始我们往史实上靠,因为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时,确曾有一次欲渡过黄河去晋国见赵简子,听说窦鸣犊、舜华被杀身死,未渡河而返。但这么一来,各种人物的时空穿越和对话便无法进行了,所以此路不通,必须转向抽象和象征。

孔子和“道不同,不相与谋”的阳货的隔河对话,与老子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与母亲的对话,与众弟子的对话,夫人死了,儿子死了,颜回死了,子路死了……孔子欲以车为船渡河。但那不明明是车吗?重重打击和压力之下,孔子也是人啊,也有一时犯糊涂的时候啊。经过一次次“脑力激荡”,一个个意象纷纷而立。其中最关键的道具便是那辆极具象征意义的破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哪一场大家的意见比较统一?

张华:第五场见南子,应该是大家意见比较一致的一场。它填补了剧中没有女人的空白,也是本剧的一大亮点。关键是要表现出南子的美和抱负,而不是她对孔子的勾引,那样就低俗了。这是两个都有政治抱负的人之间的一次“失败的政治谈判”,是两个人都引为遗憾的事。

还有第六场困境,我也想特别提一下,这也是核心创意组“脑力激荡”比较激烈的一次。孔子带众弟子于陈、蔡之间陷入断粮绝境,大雪纷飞,众人被埋成雪堆,孔子突然伸出一个手指,道:“漫天的星斗,多美啊!”此后,弟子颜回、子贡、子路纷纷响应道:“我看见了那颗最亮的星。”这场戏我们一开始写的是大雪停后,后来有人说,大雪纷飞之中,心中理想不灭的孔子难道就看不见漫天的星斗吗?张继钢导演一听,连声叫好,说:“太好了!大雪纷飞,但孔子和众弟子眼中却是众星拱北辰,这个意象太牛啦!”于是,立马拍板,马上成稿。艺术创作就是这样,让观众通过你演的东西看到你没演出来的东西,这才叫牛!

经常是这样,戏里,孔子和弟子们在绝境中看见希望;戏外,我们也是一次次陷入绝境,一次次满血复活。回忆起张继钢导演带领大家一起“脑力激荡”的日子,觉得真是分外珍贵美好!

张华简介

著名舞评家,剧作家。中国新舞蹈艺术泰斗吴晓邦先生关门弟子。发表过大量艺术评论、艺术研究专著。曾出版《创造者张继钢》、《中国舞剧叙事研究》等专著。

2008年北京奥运会,进入张继钢创作班子,任残奥会开闭幕式策划室主任;建国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核心创意组成员、导演部主任。之后,作为总策划,与总导演丁伟共同完成了全国第九届、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闭幕式。

作为编剧曾参加了多个舞台剧目的创制作工作。如舞剧《邹容》、《追寻香格里拉》、歌舞剧《山里娃》、布依戏《谷艺神袍》、情景曲艺歌舞剧《竹枝风流》、话剧《孔子》、《杀死韩信》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