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唐代詩人。其詩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現僅有詩集《張祠部詩集》一部流傳在世,並且不到50首。但其中一首《楓橋夜泊》卻歷來評價很高,堪稱古今一絕。《楓橋夜泊》不僅讓張繼名留千古,也讓詩中提到的寒山寺,成爲遠近馳名的旅遊勝地。

《楓橋夜泊》是安史之亂後,張繼途徑寒山寺所寫的一首羈旅詩。主要記敘了詩人夜泊楓橋時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同時還表達了詩人的羈旅之思,家國之憂等。這首詩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不僅我國曆代各種唐詩選本選入此詩,連日本等亞洲國家也把這首詩列入小學課本中。

清代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記》中寫道:“凡日本文墨之士鹹適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可見《楓橋夜泊》一詩在日本也家喻戶曉。後來日本更是也建了一座寺廟,亦名寒山寺,並且仿照蘇州寒山寺,立石碑一座,上面刻的便是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詩的首句“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描寫了三種密切關聯的景象,即“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些景象點明瞭詩人夜泊楓橋的時間,是在深秋的夜晚。月落夜深,棲烏啼鳴,繁霜暗凝,詩人從所見、所聞、所感三方面描寫了環境的幽暗靜謐。而環境的幽暗靜謐既是江南水鄉秋夜的特徵,也是身爲羈旅者的張繼,此時孤孑清寥的感受。

次句“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通過對“江楓”和“漁火”兩者景象的描寫,表達了自己一夜未眠的情景。可見在朦朧的夜色中,詩人也許是被“江楓漁火”的景象所沉迷而一夜未眠,但更多的應該是詩人面對“江楓漁火”時,所產生的縷縷輕愁讓他難以入眠,羈旅之愁便油然而生。

詩的最後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則是張繼對寒山寺鐘聲的描寫。即姑蘇(今蘇州)城外的寒山寺,半夜裏敲鐘的聲音忽然傳到了詩人所在的客船上。通過詩人前面對秋夜夜景的描寫,我們已經知道了環境的靜謐,並且詩人有難以入眠的愁緒。這時忽然一聲“夜半鐘聲”,不僅襯托出了夜的靜謐,也讓詩人因爲臥聽鐘聲,而更加的難以入眠。至於種種感受,便盡在不言中了。

綜觀張繼的這首詩,詩人描繪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臥聽鐘聲”等景象,情景交融,有聲有色。可以說是句句美景,句句如畫,同時也句句飽含了詩人的羈旅之思,以及詩人因爲安史之亂,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家國之憂。讀起來,令人回味無窮。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