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正所謂“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作爲實際上統治中國將近50年的女強人,慈禧太后儘管手握生殺予奪大權、飛揚跋扈,以至於朝廷內外人心惟危,但她本人卻也有忌憚的對象,雖然每每恨得牙根癢,卻對此人毫無辦法。這個讓慈禧太后無比忌憚的人物,便是惇勤親王奕誴。那麼,奕誴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慈禧太后爲何畏懼他?

奕誴是道光帝第五子,生母爲祥妃鈕祜祿氏,生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十五日,僅比異母兄咸豐帝晚出生6天。雖然身爲皇子,但奕誴天性粗疏、不好讀書,因此自幼便不受的道光帝喜歡,很早便被過繼給叔父惇親王綿愷爲嗣子,就此被踢出皇位繼承人序列。咸豐帝登基後,奕誴被進封爲親王,奉命在內廷行走,等到同治帝上臺後,奕誴又被任命爲宗令,主管宗人府事宜。

奕誴畫像

雖然身爲天潢貴胄,但奕誴絲毫沒有王爺的架子,也不喜歡繁文縟節,而是樂意整天和市井小民在一起廝混。據時人筆記記載,每逢夏天,人們經常能看到奕誴身穿一件粗葛布的短褂子,拿把大蒲扇,坐在什剎海納涼、侃大山。到了冬天,奕誴時常裹件老羊皮襖,一個人溜到正陽樓去喝羊湯,甚至跟一幫腳伕、轎班喝“二鍋頭”,呼三喝四之間好不愜意。

難能可貴的是,奕誴不僅喜歡和市井小民廝混,而且也樂意傾聽他們的故事,每每聽到諸如官員暴虐、惡霸橫行一類的事情後,還會拍案而起、抱打不平。正因如此,老百姓特別喜歡奕誴,送給他一個“賢王”的稱號,或者親暱地稱呼他爲“小五爺”。在階級壁壘森嚴的清朝,貴爲王爺的奕誴能到底層民衆的由衷愛戴,的確不一般。

晚年的慈禧太后

奕誴雖然性格隨意、能力平庸,看似是個“不着調”的王爺,但此公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卻並不糊塗,加上他身爲天潢貴胄,卻也沒人敢輕視他,甚至連慈禧太后都要畏懼他三分。對於慈禧太后的專權,奕誴雖然從未在公開場合表示異議,但總能通過一些“小事”讓嫂子不痛快,令慈禧太后雖然恨得牙根癢癢,卻也拿他沒有任何辦法。

比如,慈禧太后某日在奕誴面前訴苦,說兒媳阿魯特氏(同治帝的妻子,諡號爲孝哲毅皇后)不聽話,總是頂撞自己,不如將她廢黜了事。沒想到話音剛落,奕誴便甩出一句讓慈禧太后扎心窩子的話:“想要廢黜從大清門(故宮皇城南門)抬進來的,必須也要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纔行。”

孝哲毅皇后畫像

原來,按照清朝的制度,皇帝在紫禁城舉行婚禮時,只有皇后的轎子才能從大清門進入紫禁城,其他嬪妃的轎子只能通過後門神武門進入。慈禧太后雖然權勢無邊,但她當初是以秀女身份入宮的,沒有資格走大清門,而這也是她一生中最大的隱痛。阿魯特氏則不同,她是同治帝的髮妻,要從大清門被抬進來宮,在氣勢上自然要壓婆母一頭。

正因如此,奕誴的話剛一出口,慈禧太后便被氣得夠嗆,恨不得把小叔子撕成碎片。但是,奕誴平日裏就是這幅天不怕地不怕的德行,加之他貴爲皇叔並且主管宗人府(明清兩朝主管皇家、宗室事務的機構,理論上有權約束皇帝、太后),完全有資格跟慈禧太后叫板。所以,慈禧太后氣歸氣,但卻拿奕誴毫無辦法,廢黜阿魯特氏一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奕誴令慈禧太后非常忌憚

又比如,光緒初年,慈禧太后得過一場大病,身體初愈時倍感煩悶,內務府爲了幫太后解悶,便傳喚了“落子館”(表演北方曲藝、雜耍的場所)的幾個姑娘,在長春宮演唱“八角鼓”(滿族民間藝術,因演唱者所用樂器爲八角鼓而得名)。因爲此舉不合規矩,所以奕誴聞訊後,便利用奉懿旨召見的機會,身穿一件葛布小褂,將辮子盤在腦袋上,口中哼着民間小調徜徉入殿。

雖然奕誴沒有說話,但慈禧太后一見到他這番打扮,聽到他哼出的小調,馬上便明白奕誴的真實意圖。慈禧太后奈何不得奕誴,加之自覺理虧,便說得一聲:“五爺醉了!”,然後讓太監將他扶了出去。事後,慈禧太后將內務府主管臭罵一通,此後再沒有讓類似“落子館”的機構入宮。

外出巡遊的慈禧太后

類似的事情還有不少,以上所舉只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兩例,總之,按照現在的網絡術語,奕誴絕對算得上是慈禧太后“看不慣又幹不掉”的角色,比之弟弟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明顯要牛氣的多。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奕誴因病去世,終年59歲,慈禧太后聞訊後,心中難免暗自高興。

史料來源:《清史稿》、《北京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