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遠鏡,西方近代科技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是如何傳到中國的呢?中國是何時接觸到望遠鏡的?

望遠鏡的出現,就和科學史上的很多發明一樣,“事出偶然”。1608年,一位荷蘭人從兩個小孩玩弄兩片透鏡中,打開“腦洞”,做出了簡易的望遠鏡。第二年,伽利略在此基礎上改進,放大32倍的望遠鏡就此誕生。之後,過了46年,一個16人的荷蘭使團離開印度巴達維亞港,於兩個月後,他們抵達虎門碼頭。

他們的到來受到了當時廣東的兩位藩王的熱烈接待,並於次年10月2日,在紫禁城見到了順治皇帝。當時的歐洲,依舊被馬可波羅的故事所影響,希望可以和中國建立貿易關係,用中國的瓷器以及茶文化,來滿足他們心中對於東方世界的美好追求。這一次,他們也帶來了不少科學儀器。

所以,這次到訪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求中國開放對荷蘭的貿易。使團的組成人員,除了政府使節外,更多的是東印度公司高級商務官及成員。

由此可以看出,在爲未來的貿易做了最充分的準備,其中的管事約翰·尼霍夫,還將沿途所見所聞,以畫稿的形式記錄下來,回國後做成了版畫和遊記,爲西方世界第一次直觀瞭解中國,提供了直接資料。

其實,望遠鏡被髮明不久,就有傳道士將其“傳入”了中國。第一個“介紹人”,是耶穌會傳教士陽馬諾來華,於1615年,他讓中國人知道了這一項發明。而讓中國人看到望遠鏡,則是德國傳教士湯若望,他還和李祖白共同翻譯了《遠鏡說》,介紹其的製作和使用方法。

13年後,徐光啓認識到望遠鏡的重要性,向當時的崇禎皇帝申請,要裝配三架望遠鏡用來觀測天象。6年後,中國的望遠鏡順利產生了,崇禎皇帝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用望遠鏡觀測天象的皇帝。

清代乾隆皇帝以後,廣州的顯貴達人家中, 都以擁有其爲風尚。當時,還給它取了一個極富中國色彩的名字——千里鏡。不少高官,都是它的忠誠愛好者。阮元,曾在道光年間就任兩廣總督,創辦廣東學海堂,曾經不吝言辭讚美其“可以讓眼睛看到‘看不到’的物體,用途極爲廣泛,尤其用來觀測天象。”

其實,望遠鏡的傳入中國,可以說是“西學東漸”的開頭,也可以說,中國開始逐漸學會接受了西學。而當時的廣州,就成了接納這些“西學”的“開放城市”。所以,當地人也就能較他人更早嗅到“商機”。歐洲國家雖然希望中國大敞國門,但從貿易角度而言,他們也希望市場有一些東方的味道。

168年前,第一屆世博會,在英國海德公園拉開帷幕。那時的清朝廷,國庫沒錢,沒法派出政府參展團。不過,很多中國商人卻認爲商機不可錯過,而英國方面也希望中國可以參展。

所以,一些在華的英國商人,以及地方官員,在展會前一年的7月,分別在廣州和香港,多次召開會議,推進這次展會的順利參展,還成立了參展委員會。

這次展會收穫頗豐,徐榮村攜帶參展的“榮記湖絲”斬獲金銀大獎,也是中國產品第一次在世界博覽會上拿到第一名,也讓這款產品打開了國內外市場。其它的參展商品,如牙雕、鼻菸壺、摺扇等工藝品,也深受好評,用評委的話說,“沒有任何競爭對手”。

那麼,當地人是如何和老外們打交道的?

當時的廣州商人,獨創了“廣東英語”,又被稱爲“鬼話”,就是在英語商業詞彙旁邊標註中文。不光他們講,連那些老外們也要這麼講,否則沒法順利交流。

其實,貿易一直和“文明”緊密捆綁,就如中國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多少年後,在中國舉辦的世博會,是不是再次證明了這個?

17世紀誕生的望遠鏡,對歐洲天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爲中國的文明帶來了新的元素。隨着它傳入中國,中西方就天文曆法展開了“鬥法”,通過其觀測天象,中國天文學家改變了對日月、五星、恆星乃至宇宙的認識。除此,在軍事戰術中也發揮了其重要的作用,這些成就都極力推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

參考資料:

【《遠鏡說》、《明史·卷二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