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吃昆虫?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奇怪,更多的人可能更想反问回去“为什么要吃昆虫”?近年来澳大利亚昆虫蛋白协会的创始人亚杰女士和众多学者、专家,一直在致力于倡导当地人将昆虫作为主要“蛋白质食物”来源之一。

同时倡导者们还指出与大多数其他国家相比,澳大利亚农业遭受的降雨量变化很大,干旱频繁且严重,这可能使当地的粮食供应面临风险。而“昆虫的可持续性令人难以置信”,即使在极端环境下,仍然能够养殖。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产生疑问,在全世界昆虫数量急剧下降的今天,提倡“吃昆虫”是不是会给本就脆弱的昆虫生态雪上加霜?

首先倡导者们不提倡自己去抓昆虫。虽然很多昆虫是无毒的,但也有如蜘蛛和蝎子等带毒的蛛形纲动物。而且昆虫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关系密切,没有人知道野生环境下的昆虫是否会携带农药等残留,盲目食用很可能因此给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所以伴随着“吃昆虫”一同出现了一个我们比较陌生的名词:城市昆虫农场。这里说的“昆虫农场”和我们知道的利用昆虫处理生活垃圾或养殖昆虫作为食疗截然不同,它是利用人工智能为动力在集装箱里养殖昆虫供人食用。因为昆虫生长在集装箱这样的圈养环境中,可以人工维护其生存、繁殖环境,避免了对野外昆虫生态造成压力,还打破了“靠天吃饭”的农业窘境。

同时,这样养殖昆虫也意味着在没有耕地、草场和水的情况下,人们用最少的面积创造出最多的动物蛋白质。还可以把养殖昆虫用的集装箱放在城市里的任何地方,从而缩短将它们输送到餐桌的距离,降低食物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目前城市昆虫农场已在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开始运营。

看得出似乎将昆虫当作主菜端上餐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相信还是有很多人对食用昆虫感到不适应,有些甚至将其列为一种禁忌。为了打消人们对“吃虫”的顾虑,有研究人员解释了一个术语:食虫性(entomophagy)。它是指以昆虫作为食物的特性,很多物种都具备这一特性,最常见的是鸟类和啮齿类,还有人类。

人类的食虫性可追溯到史前时代,那时虫卵、幼虫、蛹和成虫就已经成为了古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人类更具“杂食性”,特别是在人类狩猎或耕作工具非常落后的时代,那时的人类普遍生活在温暖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各种昆虫,在这种情况下便于捕捉的昆虫,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当时人类的主要蛋白质来源,而这种饮食习惯一直被延续到近代。

这并非是无的放矢,科研人员早就通过分析洞穴中的化石,发现了人类历史上食用昆虫的证据。例如:在对墨西哥某处洞穴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粪便(也被称为粪化石/Coprolite)分析表明,当时人类的饮食以食草动物和昆虫为主,还从中分析出昆虫包括蚂蚁、甲虫幼虫、壁虱和螨虫等。

有数据显示,如今已知可食用的昆虫有2000多种,在世界上有130个国家/地区存在食用昆虫的传统,可食用昆虫的最大消费人群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最常见的可食用昆虫包括:甲虫、毛毛虫、蜜蜂、黄蜂和蚂蚁。其次是蚱蜢、蝗虫、蟋蟀、蝉、白蚁、蜻蜓和苍蝇等。

就目前来讲,为了满足人们对动物肉类日益增长的需求,畜牧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面对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传统牛肉、猪肉和鸡肉生产需求的不断增加,全世界畜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畜牧业对地球生态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将目光转向可食用昆虫,甚至有研究人员认为:昆虫很可能是未来人类的主要动物蛋白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更是指出,昆虫适合作为未来的主要可持续粮食来源,因为食用昆虫对环境的影响远小于传统肉制品,它们只需要很少的食物和水来维持生命。

就可食用昆虫的营养来说,研究人员已经证明,昆虫是高度营养的食物来源,富含健康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纤维和矿物质等,算得上是人类的全面均衡饮食!比如就蛋白质含量而言,研究人员认为200-300只蟋蟀大约相当于一份牛排。

再比如比如我们在市场上经常见到的茧蛹,富含50%左右的粗蛋白质,其钙含量更是牛肉的76倍,鸡蛋的32倍……而且它们炸着吃非常香脆,尝起来就像是腰果和虾片的混合体。

澳大利亚昆虫蛋白协会的创始人亚杰女士说:“蟋蟀的味道真的很棒,但目前面临的挑战是没有更多的方法去烹制它们。”但我认为,吃昆虫的最大阻力是观念和它们“爆炸性”的口感,因为很多人没有尝试过它们的味道,对这些人来说吃昆虫更像是一种美食冒险,而不是把它当作食物或者蛋白质。不知你对吃昆虫是否抵触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