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日报社,先是在财贸部,后又到滨海记者站、综合新闻部,不管是当一线记者,还是后来担任了部门主任,所有的报道都与文化新闻不沾边,与书画更是没有一点儿联系。就是因为陪女儿学画,我才真正接触了书画,从刘荫祥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逐渐懂得了如何欣赏书画。

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从此以后,我就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越结越深,掰都掰不开了。而深度结缘的发端,来自一个我顺口一说的画展。在这个画展中,刘荫祥先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是2004年的下半年,我被报社领导安排,从滨海记者站调回到综合新闻部。那时,女儿己经升初中了,随着学习负担的加重,她停止了绘画的学习,但我和刘荫祥先生的交往却没有中断。

当初,所有学画的孩子和家长都称呼刘荫祥先生为刘老师,我也这样称呼刘老师,直到20多年后的2019年,我正式磕头拜师,才去掉了姓,称呼"老师"。那个时候,我保持着一两个月去刘老师家坐一坐的频率,刘老师也非常欢迎我到家里做客,一聊就没完,我由此了解了更多书画界的人和事,也加深了对刘老师大写意花鸟画作品的理解,对刘老师的作品更着迷了。

我在财贸部工作时,当时的文书关松与我非常要好,他后来到了天津日报社旗下的一本财经类杂志《新广角》负责发行工作。有一次闲聊,他请我帮忙策划活动,想扩大杂志的影响,促一促杂志的发行。我顺嘴说了一句:"你搞个画展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关松觉得这个创意很好,要我一定帮他办成。

我接了任务,压力可就来了。办展要有场地,展谁的画要定人选。我当时也是一片茫然,根本不知怎么办?

有一天,到刘老师那做客时,我提起办展的事。刘老师很支持,但他提出你办的第一个画展,一定要展水平高的画家,而且是有学术性、风格上有差异的画家。刘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给你提的每一个建议都站在一定的高度。刘老师提到了孙克纲、吴燃、杨德树、吕云所等大画家的名字。这些画家我都是头一次听说。说实话,从来也不敢想能为这些名家办展。

事有凑巧,有一天,我到位于台儿庄路51号的名轩花园酒店采访,无意中提到《新广角》杂志想办个名家画展,酒店负责人马上说,在我们这儿办可不可以?名轩花园酒店是一幢英国人在天津建造的花园别墅,历史非常悠久,解放前,这里曾经接待过孙中山、蒋介石、张学良等历史风云人物。这个酒店刚刚重新装修过,设施一流,环境格外高雅。酒店恢复营业,也是希望举办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活动吸引公众视线。这样的高档酒店有意承办这个画展当然是好事,但最要命的是这里没有展线,墙上也不能钉钉子,所以画不能上墙。如果展,只能把画框立在墙边,效果并不好。

既不是专业展馆,画又不能上墙,这样办展能成吗?画家们会参加吗?告诉您,还真成了,而且前面提到的几位大画家加上刘老师都应邀参展了,又增加了庄征、杨沛璋、李志国等几位名家。我平生第一次策划并操办的展览一炮打响。后面的故事我下次讲给您听。徐庆举

此次画展出版的画集。

这本画集还策划了参展画家的签名页,也是刘先生的创意。当然,签名是印刷的,但上面的章是后来盖的。我珍藏了一本。

画集封底的酒店介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