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帝国的名相之中,李斯是其中一位。李斯从吕不韦的门客慢慢登上秦国的丞相之位,是颇有一番政治手段的。李斯才智过人,在秦始皇时期就曾多次建言献策,助力其完成统一大业。而且在一统六国之后,李斯又参与国家的管理以安定国内。他提出的统一度量衡、文字等意见对秦国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过这样一个为秦国建功立业的谋臣,却没能斗过赵高的阴招,在其权谋之中受腰斩的酷刑而死。

李斯画像

李斯为秦国建立了功绩,在世人印象中是个德高望重的存在。不过关于这位丞相,也有很多的争议,认为其追逐名利,而且有善妒之心。但李斯从一个客卿能走走上高位,为人赏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必然是少不了一定的野心的,所以李斯追逐名利这一点也无可厚非。毕竟只有到了更高的平台,他才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李斯还曾是荀子的学生,并且辗转各地求学,为的就是能够展现自己的治国之策。在战国的一众国家之中,李斯看重了秦国的发展势头,因而决定投身吕不韦门下。

泰山刻石(传为李斯所刻)

李斯是极具谋略智慧的,到秦国不久之后就得到吕不韦的赏识,并且成为了秦国的小官,和秦始皇有了接触的机会。随后,吕不韦被废,而作为其门客的李斯见机倒向了秦始皇嬴政一边。嬴政看重李斯的才华,不仅免除其责,而且还给李斯升官。不得不说李斯是具有才能的,同时也有较高的政治手段,能够及时为自己利益所得做最优的打算。

李斯给秦始皇进言献策

李斯无疑是嬴政完成大业的重要助攻,譬如有名的谏逐客令,劝谏嬴政为秦国发展留下人才。但是秦国的强大已经威胁到了其余六国,六国为了减损秦国的国力因而派人前往游说秦国修建大型的工程郑国渠。不过事情败露,秦王盛怒之下打算将六国的人才都驱逐。在这个背景之下,才有了李斯的《谏逐客令》。李斯是具有远大的政治眼光的,倘若这些人被驱逐,回到了原属之地,自然是对其本国发展的一种助力,而若留在秦国则能为秦国所用。而且李斯的此篇谏言也是极具智慧的,他并不直接反驳秦王的逐客的命令,而是从先代求贤之人的例子去侧面论证。一来以其臣子的身份谏言不至于对秦王有所不敬,二来又能起到规劝的效果。因而嬴政将其升为了廷尉,并且更加器重李斯。

秦始皇画像

在秦国完成统一大业之后,秦始皇就任命李斯为丞相。李斯当上丞相的高位之后确实也为秦国尽心尽力,建立了不少的功绩,但是为何下场却如此悲惨?造成李斯惨剧的就是赵高这一号人物。按常理来说,李斯是一朝的丞相,享受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地位,而且能够坐上丞相的高位,李斯不仅自身颇具才能,而且必然也有一定的权谋之能。而赵高仅地位这一项就已经难与之相较,但为何李斯却败于赵高,不仅受酷刑而死,还被诛三族?

秦始皇出巡插画

至于原因,秦始皇之死,李斯没有了靠山是其中关键之因。秦始皇嬴政虽然也很赏识赵高,但是李斯毕竟是伴他从霸业起点一路走来,孰轻孰重,秦始皇心中自是明确。因而在秦始皇这个靠山的支持下,赵高也不便对李斯采用阴招。而秦始皇一倒,赵高对付李斯的机会就来了。而这一次,李斯却站错了位置,李斯和赵高联合发动了沙丘之变,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拥立胡亥为帝。

赵高玩弄权术(右)

虽然关于沙丘之变,有李斯是受赵高胁迫一说,但李斯毕竟是当时的丞相,也不会任凭赵高摆布。不过赵高善于攻心,抓住人性弱点。在胡亥和扶苏之间,李斯最终是选择了胡亥。扶苏和李斯的关系并不密切,甚至双方之间也有分歧。因为扶苏主张以儒治,但李斯则力求法治。而且比起他这一丞相,扶苏与蒙毅和蒙恬两兄弟更为密切,倘若扶苏称帝,受此器重的必然是这两人,而自身则需要为其让位。出于多方考虑以及胁迫之下,李斯倒向了胡亥一边也就掉进了赵高的权谋漩涡之中。李斯就这样被赵高的权谋之术紧紧束缚,挣扎不得而亡。

李斯墓遗址

李斯对于秦国来说是有功之臣,最终却被赵高所害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不过与其说李斯不敌赵高的权谋之术,倒不如其实是机遇的作用和李斯自身政治眼光的判断出现了偏差,给了赵高可乘之机。在权谋的较量之中,错失时机而陷入绝境。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