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帝國的名相之中,李斯是其中一位。李斯從呂不韋的門客慢慢登上秦國的丞相之位,是頗有一番政治手段的。李斯才智過人,在秦始皇時期就曾多次建言獻策,助力其完成統一大業。而且在一統六國之後,李斯又參與國家的管理以安定國內。他提出的統一度量衡、文字等意見對秦國的發展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不過這樣一個爲秦國建功立業的謀臣,卻沒能鬥過趙高的陰招,在其權謀之中受腰斬的酷刑而死。

李斯畫像

李斯爲秦國建立了功績,在世人印象中是個德高望重的存在。不過關於這位丞相,也有很多的爭議,認爲其追逐名利,而且有善妒之心。但李斯從一個客卿能走走上高位,爲人賞識,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之中必然是少不了一定的野心的,所以李斯追逐名利這一點也無可厚非。畢竟只有到了更高的平臺,他才能夠展現自己的才華和抱負。李斯還曾是荀子的學生,並且輾轉各地求學,爲的就是能夠展現自己的治國之策。在戰國的一衆國家之中,李斯看重了秦國的發展勢頭,因而決定投身呂不韋門下。

泰山刻石(傳爲李斯所刻)

李斯是極具謀略智慧的,到秦國不久之後就得到呂不韋的賞識,並且成爲了秦國的小官,和秦始皇有了接觸的機會。隨後,呂不韋被廢,而作爲其門客的李斯見機倒向了秦始皇嬴政一邊。嬴政看重李斯的才華,不僅免除其責,而且還給李斯升官。不得不說李斯是具有才能的,同時也有較高的政治手段,能夠及時爲自己利益所得做最優的打算。

李斯給秦始皇進言獻策

李斯無疑是嬴政完成大業的重要助攻,譬如有名的諫逐客令,勸諫嬴政爲秦國發展留下人才。但是秦國的強大已經威脅到了其餘六國,六國爲了減損秦國的國力因而派人前往遊說秦國修建大型的工程鄭國渠。不過事情敗露,秦王盛怒之下打算將六國的人才都驅逐。在這個背景之下,纔有了李斯的《諫逐客令》。李斯是具有遠大的政治眼光的,倘若這些人被驅逐,回到了原屬之地,自然是對其本國發展的一種助力,而若留在秦國則能爲秦國所用。而且李斯的此篇諫言也是極具智慧的,他並不直接反駁秦王的逐客的命令,而是從先代求賢之人的例子去側面論證。一來以其臣子的身份諫言不至於對秦王有所不敬,二來又能起到規勸的效果。因而嬴政將其升爲了廷尉,並且更加器重李斯。

秦始皇畫像

在秦國完成統一大業之後,秦始皇就任命李斯爲丞相。李斯當上丞相的高位之後確實也爲秦國盡心盡力,建立了不少的功績,但是爲何下場卻如此悲慘?造成李斯慘劇的就是趙高這一號人物。按常理來說,李斯是一朝的丞相,享受着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地位,而且能夠坐上丞相的高位,李斯不僅自身頗具才能,而且必然也有一定的權謀之能。而趙高僅地位這一項就已經難與之相較,但爲何李斯卻敗於趙高,不僅受酷刑而死,還被誅三族?

秦始皇出巡插畫

至於原因,秦始皇之死,李斯沒有了靠山是其中關鍵之因。秦始皇嬴政雖然也很賞識趙高,但是李斯畢竟是伴他從霸業起點一路走來,孰輕孰重,秦始皇心中自是明確。因而在秦始皇這個靠山的支持下,趙高也不便對李斯採用陰招。而秦始皇一倒,趙高對付李斯的機會就來了。而這一次,李斯卻站錯了位置,李斯和趙高聯合發動了沙丘之變,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擁立胡亥爲帝。

趙高玩弄權術(右)

雖然關於沙丘之變,有李斯是受趙高脅迫一說,但李斯畢竟是當時的丞相,也不會任憑趙高擺佈。不過趙高善於攻心,抓住人性弱點。在胡亥和扶蘇之間,李斯最終是選擇了胡亥。扶蘇和李斯的關係並不密切,甚至雙方之間也有分歧。因爲扶蘇主張以儒治,但李斯則力求法治。而且比起他這一丞相,扶蘇與蒙毅和蒙恬兩兄弟更爲密切,倘若扶蘇稱帝,受此器重的必然是這兩人,而自身則需要爲其讓位。出於多方考慮以及脅迫之下,李斯倒向了胡亥一邊也就掉進了趙高的權謀漩渦之中。李斯就這樣被趙高的權謀之術緊緊束縛,掙扎不得而亡。

李斯墓遺址

李斯對於秦國來說是有功之臣,最終卻被趙高所害落得個悲慘的下場。不過與其說李斯不敵趙高的權謀之術,倒不如其實是機遇的作用和李斯自身政治眼光的判斷出現了偏差,給了趙高可乘之機。在權謀的較量之中,錯失時機而陷入絕境。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