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張徹執導,狄龍、姜大衛、陳觀泰主演的《刺馬》在香港上映,斬獲128萬港幣,位列年度票房榜第10名。

34年後,也就是2007年,陳可辛執導,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投名狀》上映,在香港斬獲2750萬港幣,內地收穫2.02億人民幣。

《投名狀》最初的名字是《刺馬》,但爲了和張徹版本區分開來,所以改了名字。

客觀來說,陳可辛的翻拍是超越前作的,頗爲細膩和浪漫,同時影片中三位大人分別是狄公、姜公和陳公,陳可辛明顯致敬了一把張徹。

1973年的《刺馬》,豆瓣評分7.7,陳可辛的《投名狀》,豆瓣評分7.3,其實明顯被嚴重低估了。

如今再回過頭來看,最起碼8分以上,其中有一部分原因,許多同學可能看的是刪減版(110分鐘),完整版其實是126分鐘。

01、龐青雲並不是自私自利之輩,他是個理想主義者

故事大綱改編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李連杰飾演被刺人馬新貽,改名龐青雲。劉德華飾演慘遭奪妻謀殺的趙二虎(曹二虎/黃縱),金城武則是“刺馬”人張汶祥,改名姜午陽。

多年來馬新貽都成了街頭巷尾唾罵的對象。而歷史上真正的馬新貽是正經清末進士,鎮壓叛亂有功,官至兩江總督。

《投名狀》中的李連杰,遵照了這一設定。兩江:包含江蘇、江西、安徽,總督有軍、政、監察大權。

而兩江總督一職,馬新貽前任和死後的後任都是無人不曉的曾國藩,這就變得十分耐人尋味。

馬新貽之所以平步青雲,和他不出身於任何地方勢力有關。當時湘軍勢大,曾國藩大權在握,慈禧推他出來制衡湘系。

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貽光天化日之下,被刺客張汶祥刺殺,得手後非但不逃,反而束手就擒。

刺馬案震驚朝野,慈禧親自向曾國藩問話,但真相始終未被查明。1871年10月,張汶祥被凌遲處死。

刺馬成爲懸案的關鍵,就是湘系的鬥爭,並非簡單的兄弟因爲女人反目。

但思維簡單的民間,自然就會有好事者傳播八卦,從此一個狗血兄弟三人行與三角戀的故事誕生,民間有平江不肖生小說流傳,京劇中就有刺馬的劇目。

陳可辛的《投名狀》也正是從這方面出發,表面上看龐青雲是一個不顧兄弟情義,爲個人利益背叛誓言的無恥小人,但其實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如果他僅僅是爲了升官發財的話,大可不必喊出那句“請求免去三年賦稅”,他保證的是每一個百姓都喫得飽。

他的理想天下太平、人人不受欺負,在此基礎上,小七、狗子死的是值得的,蘇州4000人死的也是值得的,趙二虎的死也是值得的。

在蘇州,趙二虎要造反,他本可以殺他,但他捨不得。最後痛下殺手也是朝廷容不下趙二虎,不得不殺。

最精彩的就是李連杰那一段獨白,將自己的心聲完完全全表達出來,他也憑藉精彩的演出獲得了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可以說,《投名狀》是李連杰一生演技之巔峯。

趙二虎不適合官場,他只是一個草莽英雄,對他來說山賊是最合適的,至於姜午陽,他也沒有真正理解大哥龐青雲,他天真的以爲只要殺了女人,大哥二哥就能回到以前,只可惜他不明白,他們都是棋子罷了。

龐青雲心懷家國,趙二虎草莽英雄,姜午陽情義第一,三人都可稱之爲“俠”。

只可惜晚清時局與朝堂政治容不下俠義之心——這都是命啊。

02、李連杰的“牀戲”,金城武爲陳可辛破戒接戲的三大忌,劉德華竟想起兄弟反目往事

李連杰在傳統認知中是一個典型的“打星”,但在本片中,李連杰反而是三兄弟中“文戲”最多的一個。

陳可辛的印象是,他除了徐克的黃飛鴻系列,與關之琳“十三姨”有過清純無比的吻戲外,就再也沒有拍過令人印象深刻的愛情戲。

在影片中,陳可辛把趙二虎的媳婦,徐靜蕾飾演的蓮生安排給他,讓他終於出現在大銀幕上的牀上。

如果把這當作“牀戲”來宣傳,觀衆們一定會大呼上當,因爲鏡頭裏李連杰穿戴整齊,真的就是直挺挺地過了一夜。後面也有一段,但烏漆墨黑根本看不清楚。

李連杰在訪談中提到自己不拍牀戲的原因,他認爲這是一個焦點話題,永遠不拍,就永遠有話題。薑還是老的辣啊……

順便還要吐槽一下三弟金城武的戲路……

《投名狀》中打得最多的,反而是三弟金城武。一改文藝帥哥形象,狠到令人害怕。影片中的名場面就是金城武割掉敵將頭提在手上的畫面。

殺嫂。外人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

殺大哥。兄弟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

當初勸金城武出演《投名狀》,陳可辛勸了兩個月,因爲《投名狀》犯了金城武不接戲的三大忌。

第一,不接和別的男主角軋戲的戲;第二,不接古裝;第三,不接在太辛苦地方拍的戲。

本片三個男主,與金城武自從《如果·愛》後就建立友誼的陳可辛的理解是:“金城武是個與世無爭的人,其實,這個世界沒有真的與世無爭,只是表面與世無爭。做演員怎麼能不爭?所以到男主角一多,大家都爭的時候,他一定喫虧。”

《投名狀》又是一部異常艱苦的古裝戲,陳可辛已經準備換角,金城武打來電話,決定出演。

而劉德華決定的接演原因,多年後他在央視採訪中提到了大概:多年前被朋友出賣,看到劇本初版時候,哭到沒氣。

這一段往事沒有在央視多說,後來在《康熙來了》中曾對小S透露,1991年,30歲的他和朋友自組天幕電影公司,但好景不長,天幕電影公司的影片後來多次虧損,劉德華欠下4000萬港幣的外債。

劉德華本以爲,他有位媒體的朋友會幫他保密——因爲欠債一旦被公開,所有的債主都會第一時間來擠兌,公司就會頃刻破產。

但這位朋友卻爲了自己的前途,將劉德華欠4000萬一事如實報道了出來。劉德華一夜赤貧,甚至被合夥人告上法庭。劉德華只得簽了三年合約,每月領薪水40萬還錢。

03、陳可辛生涯第一次拍大場面,逼瘋程小東,李連杰做“翻譯”

《投名狀》是陳可辛第一次執導大場面動作片,但開始時他仍然按照他所習慣的文藝片的工作習慣來。

影片花絮中,陳可辛在北京門頭溝取景後,開拍正值冬季,天寒地凍,能見度差,開拍的那幾天還屢屢遇到車禍封路,導致拍劫軍糧的那場戲,原預算7天拍完,結果超出4倍,拍了一個月。

陳可辛幾乎想要放棄了:“第一場戲就拖成這樣,後面別想拍了。沮喪時甚至自我否定到想主動請退,讓投資方換導演。”

《投名狀》劇組的副導演達到了驚人的15位。攝影機就需要6臺,戰爭場面宏大且時長驚人,被導演戲稱爲“兩個人談情說愛都要有300人做背景”。

關於影片的動作設計,又是一筆爛賬。因爲陳可辛不知爲何,居然請了程小東來做動作指導——陳可辛的需求是戰爭的真實感,手起刀落,兩軍肉搏。例如舒城之戰,劉德華敵軍將領,兩軍頃刻開戰的場景。

但程小東擅長的卻是徐克式的飄逸新武俠。程小東人稱“威亞王”,最擅長多個威亞,漫天飛舞。陳可辛讓他一個威亞都不要用,一個花哨的招式都不要設計,全部都要‘實’。”

這種分歧貫穿在影片拍攝的四個月之中,程小東也是位大前輩,自然不滿於陳可辛外行指導內行。多虧劇組的第一男主角,是最爲熟悉武術,熟悉新武俠的李連杰。

陳可辛有需求,就去告訴李連杰,讓李連杰去和程小東吵架。李連杰自然樂意效勞:“我和小東是20多年的哥們兒,我可以和他關起門來,拍桌子打板凳,你那樣做,不行!你聽我的!”

動作的問題解決了,但《投名狀》本質上還是一部文藝片,一部有大場面的文藝戰爭片,13年後,再看《投名狀》,不得不感嘆這是一部國產遺珠!(撰文:Mankei Wu)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