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樓下有一位阿姨,東北人,千里迢迢地從家鄉過來給兒子兒媳帶孩子,老伴則一個人留在東北老家。今年上半年,老伴也從東北過來了,本來是計劃兩人一起把孩子帶到上幼兒園再回老家的,不料前幾天我出門時,卻遇到阿姨去送老伴回老家。

昨天,我下樓又遇到了阿姨,於是順便問了一句:“叔叔怎麼回去了啊?”阿姨連聲嘆氣:“他在這裏待得不習慣,也不開心,說什麼也要回東北。”原來,阿姨的老伴在這裏和兒子兒媳相處得並不好,加上不太適應南方的氣候,覺得一天也待不下去了,吵着要回去,阿姨雖然不捨,但也沒有辦法。

在我身邊,有不少這樣的情況:姥姥或者奶奶在城裏的兒女家幫忙帶孩子,爺爺或姥爺則獨自留在老家。而樓下阿姨家發生的這件事,讓我看到了一個比較尷尬的事實,那就是:父母年老了之後,媽媽一般被兒女“搶着要”,而爸爸卻往往“無人問津”。

爲什麼在父母的晚年,會出現這種截然不同的待遇呢?

1. 與勤勞能幹的媽媽相比,爸爸通常顯得“沒什麼用”如今的年輕人,如果不是條件特別好,一般都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由於姥姥和奶奶有帶孩子的經驗,而且還能幫忙做不少家務,所以兒女也是樂意讓媽媽或者婆婆來幫忙的。

相比而言,中國的爸爸們就顯得“沒用”多了:年輕時就沒怎麼帶過孩子,自然也不會帶孫子;家務活呢,平時大都也是由妻子幹,到老了更不會去學了。所以,中國的爸爸們老了,如果住在兒女傢什麼忙都幫不上,自己也覺得沒有意思,不如一個人住在老家自在。

2. 從小到大,孩子們與媽媽的交流更多,與爸爸的交流幾乎是中斷的孩子與媽媽本能地會更親近,這不僅僅是因爲孩子是媽媽十月懷胎身上掉下來的肉,是媽媽用乳汁一口口喂大的,更是因爲很多爸爸主要的時間都在掙錢養家,幾乎不參與育兒,所以孩子們和爸爸不親近。

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和媽媽的關係更爲親密,小時候如此,成年之後同樣如此。而對於爸爸呢,可能小時候就和爸爸有距離感,成年之後和爸爸的關係就更是隻剩下一句“爸,我媽呢”。

3. 爸爸的男性自尊,使得他不願意“低頭”人步入老年後,已經不能爲社會創造多少價值了,回到家庭中呢,也不如年輕人有話語權,這對於有着男性自尊的爸爸是難以承受的。

中國的爸爸們年輕時是家中的“頂樑柱”,在家人面前也是說一不二的,但老了之後,不能再創造什麼價值了,觀念也跟不上時代了,在兒女面前自然也就不那麼“權威”了。

但是,爸爸們從內心深處不願意“低頭”,尤其是在兒女面前。所以,爲了維持自尊,爸爸們通常選擇自己住,不去兒女跟前湊熱鬧。

除了以上這3個原因外,還有些爸爸是因爲個人習慣不好不受兒女待見,比如有的爸爸愛抽菸喝酒,有的爸爸不注意個人衛生,有的爸爸自己不幹活還愛挑剔別人幹得不好等等,這些毛病雖然不是多麼打緊,但對於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人也是夠受的。

雖然兒女對爸爸和媽媽有着相同的贍養義務,但是,父母是強行要求兒女贍養,還是兒女心甘情願贍養父母,其中的差別還是很大的。當爸爸看着媽媽被兒女搶着要,自己卻無人問津,估計心裏也不好受。

所以,爸爸們還是要在年輕時就多多注意親子關係的培養,不要在孩子們面前總是擺“家長權威”,也不要總是對孩子非打即罵。而是應該多花一些時間和心思陪伴孩子成長,只有這樣,孩子們纔會從內心願意親近爸爸。

你家爸爸退休後,是獨自生活,還是和兒女住在一起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