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下面这些场景,是不是已经慢慢远去,甚至早已经成为时代的记忆?

1、邻居的陈大姐买回来一件衣服,新衣服穿在身上,她甭提有多开心了,不时地向大家透露这件衣服跟普通衣服不一样之处。她说:“这件衣服可是美国进口的哦,是牌子的。时尚又大方,好看着呢!质量也非常不错……”听众也是这个摸一下衣角,那个再拽一下衣袖,然后连连秒赞,表示认同陈大姐的说法。

2、某生物科学技术公司以销售美国进口的保健品为主要业务。在一款产品的广告画报里,详细介绍了产品的功效作用。广告词是“××让您度过身心愉快的每一天”,广告词没什么亮点,没能给人太深刻印象。倒是“美国进口”、“美国技术”这几个字特别显眼,不仅字体大,占了画报近四分一空间,还采用变形、颜色渐变、外阴影及内发光等艺术处理方式。

3、孙阿姨的儿子去美国了,工作应该很忙,一年也难得回来一趟。不过,孙阿姨每每跟街坊邻居聊起儿子,总是很自豪,有说不完的话。她告诉大家,美国社会真的很好,儿子在美国收入高,工作又轻松,生活过得不知有多好。她有时还会介绍一下美国的风土人情,比如美国人很开放,当街亲嘴什么的。这些聊天内容总能获得听众啧啧称奇声。当然,最后孙阿姨总也免不了感叹一下:儿子去到美国总算是出人头地了,我这当妈的可不容易……

是啊,那个远在彼岸的美国,总能让许多没有出过国门的国人浮想联翩:那该是个多么好的国家,多么让人神往。而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一贴上“美国”标签,基本上就高大上了,只有让人羡慕和崇拜的份。

然而,时代终究是变化发展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国门,也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等途径进一步认识、了解到真正的美国,人们对美国的态度也已经慢慢发生了变化。更多的人,对美国从以前的羡慕、向往已经转变成现在的不喜欢甚至是无视了。

特别是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对美国更是无感了,如果“有感”的话,或许更多的应该是鄙视、厌恶了吧。这可不是我瞎说的,这美国人说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9月8日写道:……如今很大一部分中国民众,包括年轻受过(高等)教育的,都不喜欢并鄙视美国。

显然,中国的年轻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跟以往的不一样了,更有自己的思想,视野也更加广阔了,他们对美国不再是一味的崇拜,他们有了自己新的看法。现在美国人说中国年轻人鄙视美国,当然也是有他的根据,并非凭空而来。因为,现在中国各种社交媒体(比如微博)确实充满了太多对美国负面、不友好的评论和帖子。事实上,美国未能有效应对疫情及其一贯对中国的霸凌做派,早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和反美情绪推向前所未有的高潮状态。

而我要说的是,年轻人对美国无感归无感,鄙视归鄙视,但是有一件事情是一定要了解的,那就是: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美之间注定是斗争又同一的关系。通俗地理解,美国并非纯粹的敌人,美国是敌亦是友,要斗争也要和平,要站起来打一架也更要坐下来喝茶好好谈。这是本文的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世间一切事物及事物内部都充满着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整个世界,所有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而矛盾不是别的,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也就是斗争又同一)的关系,斗争性和同一性组成了任何矛盾不可或缺的两方面。

通过前述可知,中国和美国本身就是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因此,对待美国,我们一方面要用各种方式进行坚决的斗争,同时也要友好相处、打交道。无论我们只肯定其中哪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则都是错误的。

明白这个原理,那么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许多现象就可以很好理解了。比如,我们为什么一边认为美国各方面不好,一边却不断派人去美国留学深造、工作生活;我们为什么一边谴责美国挑起贸易战一边却又从美国进口大豆;我们又为什么一边打击、鄙视美国,一边却又没有脱离美国,还要引进其高新科技!这正是斗争中求同一啊。当然,斗争是手段,“同一”是目标,这两者的关系不能混淆。

最后我要说的是,不管社会上每一个个体对美国是什么样的态度,喜欢、崇拜也好,厌恶、鄙视也罢;中美这个矛盾体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有其变化发展规律的。而我始终认为,中国一直是走在正轨上,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也因此,我们可以相信,中国未来的道路是越走越宽的,中国再次矗立于世界之巅,也并不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了。

话说,现在大家对美国的印象如何呢?

单选|你对美国的印象如何?

很不错,喜欢
一般般,中立
差劲,不喜欢
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