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下面這些場景,是不是已經慢慢遠去,甚至早已經成爲時代的記憶?

1、鄰居的陳大姐買回來一件衣服,新衣服穿在身上,她甭提有多開心了,不時地向大家透露這件衣服跟普通衣服不一樣之處。她說:“這件衣服可是美國進口的哦,是牌子的。時尚又大方,好看着呢!質量也非常不錯……”聽衆也是這個摸一下衣角,那個再拽一下衣袖,然後連連秒贊,表示認同陳大姐的說法。

2、某生物科學技術公司以銷售美國進口的保健品爲主要業務。在一款產品的廣告畫報裏,詳細介紹了產品的功效作用。廣告詞是“××讓您度過身心愉快的每一天”,廣告詞沒什麼亮點,沒能給人太深刻印象。倒是“美國進口”、“美國技術”這幾個字特別顯眼,不僅字體大,佔了畫報近四分一空間,還採用變形、顏色漸變、外陰影及內發光等藝術處理方式。

3、孫阿姨的兒子去美國了,工作應該很忙,一年也難得回來一趟。不過,孫阿姨每每跟街坊鄰居聊起兒子,總是很自豪,有說不完的話。她告訴大家,美國社會真的很好,兒子在美國收入高,工作又輕鬆,生活過得不知有多好。她有時還會介紹一下美國的風土人情,比如美國人很開放,當街親嘴什麼的。這些聊天內容總能獲得聽衆嘖嘖稱奇聲。當然,最後孫阿姨總也免不了感嘆一下:兒子去到美國總算是出人頭地了,我這當媽的可不容易……

是啊,那個遠在彼岸的美國,總能讓許多沒有出過國門的國人浮想聯翩:那該是個多麼好的國家,多麼讓人神往。而不管什麼東西,只要一貼上“美國”標籤,基本上就高大上了,只有讓人羨慕和崇拜的份。

然而,時代終究是變化發展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走出了國門,也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等途徑進一步認識、瞭解到真正的美國,人們對美國的態度也已經慢慢發生了變化。更多的人,對美國從以前的羨慕、嚮往已經轉變成現在的不喜歡甚至是無視了。

特別是現在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對美國更是無感了,如果“有感”的話,或許更多的應該是鄙視、厭惡了吧。這可不是我瞎說的,這美國人說的。美國《外交政策》雜誌9月8日寫道:……如今很大一部分中國民衆,包括年輕受過(高等)教育的,都不喜歡並鄙視美國。

顯然,中國的年輕人,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跟以往的不一樣了,更有自己的思想,視野也更加廣闊了,他們對美國不再是一味的崇拜,他們有了自己新的看法。現在美國人說中國年輕人鄙視美國,當然也是有他的根據,並非憑空而來。因爲,現在中國各種社交媒體(比如微博)確實充滿了太多對美國負面、不友好的評論和帖子。事實上,美國未能有效應對疫情及其一貫對中國的霸凌做派,早將中國人的民族主義和反美情緒推向前所未有的高潮狀態。

而我要說的是,年輕人對美國無感歸無感,鄙視歸鄙視,但是有一件事情是一定要了解的,那就是: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中美之間註定是鬥爭又同一的關係。通俗地理解,美國並非純粹的敵人,美國是敵亦是友,要鬥爭也要和平,要站起來打一架也更要坐下來喝茶好好談。這是本文的重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

世間一切事物及事物內部都充滿着矛盾。矛盾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整個世界,所有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組成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而矛盾不是別的,就是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既對立又統一(也就是鬥爭又同一)的關係,鬥爭性和同一性組成了任何矛盾不可或缺的兩方面。

通過前述可知,中國和美國本身就是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因此,對待美國,我們一方面要用各種方式進行堅決的鬥爭,同時也要友好相處、打交道。無論我們只肯定其中哪一個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則都是錯誤的。

明白這個原理,那麼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許多現象就可以很好理解了。比如,我們爲什麼一邊認爲美國各方面不好,一邊卻不斷派人去美國留學深造、工作生活;我們爲什麼一邊譴責美國挑起貿易戰一邊卻又從美國進口大豆;我們又爲什麼一邊打擊、鄙視美國,一邊卻又沒有脫離美國,還要引進其高新科技!這正是鬥爭中求同一啊。當然,鬥爭是手段,“同一”是目標,這兩者的關係不能混淆。

最後我要說的是,不管社會上每一個個體對美國是什麼樣的態度,喜歡、崇拜也好,厭惡、鄙視也罷;中美這個矛盾體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有其變化發展規律的。而我始終認爲,中國一直是走在正軌上,是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也因此,我們可以相信,中國未來的道路是越走越寬的,中國再次矗立於世界之巔,也並不是非常遙遠的事情了。

話說,現在大家對美國的印象如何呢?

單選|你對美國的印象如何?

很不錯,喜歡
一般般,中立
差勁,不喜歡
打開百度APP進行投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