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世紀時,中國人畢昇發明了活版印刷。他大力倡導這種方法,可惜未能普及各地,久而久之,他的發明也逐漸被人淡忘了。馬可波羅等旅遊東方的歐洲人,早已知道印刷術的存在,但是歐洲真正開始利用這種技術印刷書籍,卻是15世紀的事。

一、活版印刷術的產生

當時世界上共有三種印刷方法,其中之一是中國的傳統印刷法,一張木板僅能印刷一頁;另一種是居住在荷蘭哈倫的勞倫斯.科斯特將畢昇所發明的活版印刷加以改良而成的印刷法;最後一種是15世紀德國人古登堡在畢昇的發明基礎上改進的,較爲進步的活版印刷法。

最初只有版木印刷法,大部分的書籍都用此法印刷。具體方法是將一個個文字,以顛倒的形態寫在比書面積大的版木上,這些文字像浮雕一樣,呈現在版木上。這種方法不但費時,而且不經濟,因爲受教育的人不多,因此費了很多功夫才刻好版木,印完幾本書後,即失去作用,僅能當柴燒。

活版印刷術沒有上述的缺點。西歐所用的語文是拼音字母,只要刻20幾個字母就夠用了。所以製造印刷的文字並不太難。將一頁的鉛字排好,固定後拿去印刷,印畢後,鉛字可以反覆使用,不但節省時間,也較經濟。最初使用此種方法的是荷蘭人勞倫斯·科斯特,但是他的方法是否與現在的活版印刷一樣,將刻好的字倒入鑄型中,做出幾個相同的鉛字,則無記錄可尋。

古登堡的金屬活版是用鑄型製造的,所以他的印刷品比科斯特的優良,清晰而美麗,因此古登堡被公認爲歐洲最早使用活版印刷的人。現在我們使用的印刷法,就因古登堡的創始而定型了。

二、古登堡的印刷事業

古登堡1398年出生於德國美因茨,30歲時離開故鄉,來到斯特拉斯堡,在此地他製成了他夢寐以求的印刷機。古登堡發明的印刷機印出的印刷品非常清晰,而且又快又多,至今仍留存很多。1448年,古登堡又回到故鄉,這次他與富商庫斯特合作。這位寶石商人非常支持他的計劃,數年之間,投資大量的金錢,未料卻慘遭失敗,他們的合作關係也因而中斷。

庫斯特向法院控告古登堡,希望能收回他的資金。法院於是查封了古登堡的印刷機,並以之抵債。這時古登堡正在印著名的《四十二行聖經》。庫斯特遂與古登堡的助手彼得合作,於1456年出版了這部聖經。古登堡雖然沒有獲得任何報酬,但是歷史學家卻一致公認,這部傑作的真正功臣是古登堡。

此後一年間,再也沒有人聽到過任何有關古登堡的消息,據猜測,他可能在潘堡印刷另-部聖經。1460年,他攜帶另一部傑作《卡特里康》,再度出現於美因茲,這些印刷品不但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而且也是貴重的藝術品。1956年,古登堡最早印刷的一部聖經,以71400鎊的高價售出。次年,另一部只剩下一頁的聖經,以130萬鎊賣出。雖然在今天,古登堡的印刷品如此名貴,但是當時他卻一貧如洗,潦倒終生。

他生前僅能從美因茲大主教那裏,領取少量的年金作爲生活費用,而庫斯特和彼得兩人,卻因他的發明而成爲鉅富,財源滾滾而來。古登堡在1468年去世,他生前所改良的印刷術,首先傳到意大利和瑞士,以後20年間,印刷術已普及全球。

三、古印刷工與鉛字機

與古登堡同時代的印刷者,都自己動手製造鉛字。不久,專門從事印刷業的印刷廠出現了,而將製造鉛字的工作交給另一些工人去做,這種鉛字製造廠,從16世紀以來直到20世紀初,都非常昌盛。隨着鉛字製造術的改良,出現了能將舊的鉛字重新制造使用的自動鉛字印刷機。此後,印刷機也由木製的改爲鐵製的,可大量印刷。但是在印刷過程中,最困難也最辛苦的制字工作,長期以來,仍完全使用人工,將鉛字一一揀起,再裝進排字版中。工人們必須依照一年份的次序。將所有鉛字排好,才能印刷。

雖然人們努力不懈地研究改良植字機,但是所發明的植字機都有兩大缺點。一個是這些鉛字機只能依照指定的次序排列鉛字,而無法在一頁的空間內,將這些鉛字排列整齊,不是太擠,就是太空。另一個缺點就是用過的鉛字母型無法再拿回鉛字庫裏。換句話說,植字機械化並不夠順利。

1886年,商品化的鑄造排字機終於出現了,也解決了上述的各項問題。顧名思義,這種機器能將一條鉛字,自動地組成-行行的字,而且鉛字母型用過之後,還能拿回鉛字庫中,這樣即可反覆使用。機器上還有與打字盤相似的鍵。但是這種機器也有許多缺點,比如由於機型不同,鉛字的大小種類不一,不能通用,而且用一行行鉛字印刷,不如植字依序排列的印刷美觀。

以後又有自動鑄造制字機等新式機械被髮明出來。自動植字機器減輕了植字工人的負擔,但是植字工人仍有存在的:必要。因爲,如果將同形的鉛字連續的製成一長條,當然人工比不上機器,但是在使用大小不等的鉛字來印刷時,植字工人就遠勝過機器了。

1422年,卡克斯頓生於英國萊特州,他年輕時在一位絲織商人那裏當學徒,老闆死後,他渡海到比利時的布魯日當學徒。學徒生涯結束後,他不願再回英國,他認爲留在歐洲大陸可賺到很多的錢,使他成爲鉅富。不久,他成爲一位公爵夫人的高級顧問,踏入了,上流社會。1472年他爲了處理這位夫人的事情前往科倫,在這裏意外獲得了學習印刷的機會,兩年半後,他辭去--切職務,留在布魯日,開始從事印刷事業。

兩年後,他的成品繼續問世,他將法國文學譯成英文,介紹給英國大衆。接着他又因了一部《國際象棋競賽法》而名聞遐邇。名利雙收後,他決心回到祖國,繼續從事印刷事業。

1477年,卡克斯頓發表了他回國後的第-部作品《哲學家的名言》,以後他陸續發行了80本以上的書籍,其中包括他自己譯的法文書。其中較爲特殊的是,1481年他 出版的《出界之鏡》,書中的插圖是他自制的版畫。.他最大的貢獻,是將優美的外國文學作品介紹給社會大衆,而這些文學作品也因此而流傳至今。

結語:

從古登堡和卡克斯頓的時代到現在,印刷術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印刷術是人類重大發明之一,現在所使用的照相版也是活版印刷法的一部分,以後可能會有更進步的方法來處理,而一本書的紙字和其它印刷工作,不用鉛字印刷的時代,或許也會來臨。

總之,印刷術的發明使全人類的文化得到了保存、傳播和發展。它以其獨特的方法記載着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

參考資料:《世界近現代史》、《古登堡》、《四大發明在歐洲》#印刷術#發明#庫斯收藏

活版印刷術沒有上述的缺點。西歐所用的語文是拼音字母,只要刻20幾個字母就夠用了。所以製造印刷的文字並不太難。將一頁的鉛字排好,固定後拿去印刷,印畢後,鉛字可以反覆使用,不但節省時間,也較經濟。最初使用此種方法的是荷蘭人勞倫斯·科斯特,但是他的方法是否與現在的活版印刷一樣,將刻好的字倒入鑄型中,做出幾個相同的鉛字,則無記錄可尋。

古登堡的金屬活版是用鑄型製造的,所以他的印刷品比科斯特的優良,清晰而美麗,因此古登堡被公認爲歐洲最早使用活版印刷的人。現在我們使用的印刷法,就因古登堡的創始而定型了。

二、古登堡的印刷事業

古登堡1398年出生於德國美因茨,30歲時離開故鄉,來到斯特拉斯堡,在此地他製成了他夢寐以求的印刷機。古登堡發明的印刷機印出的印刷品非常清晰,而且又快又多,至今仍留存很多。1448年,古登堡又回到故鄉,這次他與富商庫斯特合作。這位寶石商人非常支持他的計劃,數年之間,投資大量的金錢,未料卻慘遭失敗,他們的合作關係也因而中斷。

庫斯特向法院控告古登堡,希望能收回他的資金。法院於是查封了古登堡的印刷機,並以之抵債。這時古登堡正在印著名的《四十二行聖經》。庫斯特遂與古登堡的助手彼得合作,於1456年出版了這部聖經。古登堡雖然沒有獲得任何報酬,但是歷史學家卻一致公認,這部傑作的真正功臣是古登堡。

此後一年間,再也沒有人聽到過任何有關古登堡的消息,據猜測,他可能在潘堡印刷另-部聖經。1460年,他攜帶另一部傑作《卡特里康》,再度出現於美因茲,這些印刷品不但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而且也是貴重的藝術品。1956年,古登堡最早印刷的一部聖經,以71400鎊的高價售出。次年,另一部只剩下一頁的聖經,以130萬鎊賣出。雖然在今天,古登堡的印刷品如此名貴,但是當時他卻一貧如洗,潦倒終生。

他生前僅能從美因茲大主教那裏,領取少量的年金作爲生活費用,而庫斯特和彼得兩人,卻因他的發明而成爲鉅富,財源滾滾而來。古登堡在1468年去世,他生前所改良的印刷術,首先傳到意大利和瑞士,以後20年間,印刷術已普及全球。

三、古印刷工與鉛字機

與古登堡同時代的印刷者,都自己動手製造鉛字。不久,專門從事印刷業的印刷廠出現了,而將製造鉛字的工作交給另一些工人去做,這種鉛字製造廠,從16世紀以來直到20世紀初,都非常昌盛。隨着鉛字製造術的改良,出現了能將舊的鉛字重新制造使用的自動鉛字印刷機。此後,印刷機也由木製的改爲鐵製的,可大量印刷。但是在印刷過程中,最困難也最辛苦的制字工作,長期以來,仍完全使用人工,將鉛字一一揀起,再裝進排字版中。工人們必須依照一年份的次序。將所有鉛字排好,才能印刷。

雖然人們努力不懈地研究改良植字機,但是所發明的植字機都有兩大缺點。一個是這些鉛字機只能依照指定的次序排列鉛字,而無法在一頁的空間內,將這些鉛字排列整齊,不是太擠,就是太空。另一個缺點就是用過的鉛字母型無法再拿回鉛字庫裏。換句話說,植字機械化並不夠順利。

1886年,商品化的鑄造排字機終於出現了,也解決了上述的各項問題。顧名思義,這種機器能將一條鉛字,自動地組成-行行的字,而且鉛字母型用過之後,還能拿回鉛字庫中,這樣即可反覆使用。機器上還有與打字盤相似的鍵。但是這種機器也有許多缺點,比如由於機型不同,鉛字的大小種類不一,不能通用,而且用一行行鉛字印刷,不如植字依序排列的印刷美觀。

以後又有自動鑄造制字機等新式機械被髮明出來。自動植字機器減輕了植字工人的負擔,但是植字工人仍有存在的:必要。因爲,如果將同形的鉛字連續的製成一長條,當然人工比不上機器,但是在使用大小不等的鉛字來印刷時,植字工人就遠勝過機器了。

1422年,卡克斯頓生於英國萊特州,他年輕時在一位絲織商人那裏當學徒,老闆死後,他渡海到比利時的布魯日當學徒。學徒生涯結束後,他不願再回英國,他認爲留在歐洲大陸可賺到很多的錢,使他成爲鉅富。不久,他成爲一位公爵夫人的高級顧問,踏入了,上流社會。1472年他爲了處理這位夫人的事情前往科倫,在這裏意外獲得了學習印刷的機會,兩年半後,他辭去--切職務,留在布魯日,開始從事印刷事業。

兩年後,他的成品繼續問世,他將法國文學譯成英文,介紹給英國大衆。接着他又因了一部《國際象棋競賽法》而名聞遐邇。名利雙收後,他決心回到祖國,繼續從事印刷事業。

1477年,卡克斯頓發表了他回國後的第-部作品《哲學家的名言》,以後他陸續發行了80本以上的書籍,其中包括他自己譯的法文書。其中較爲特殊的是,1481年他 出版的《出界之鏡》,書中的插圖是他自制的版畫。.他最大的貢獻,是將優美的外國文學作品介紹給社會大衆,而這些文學作品也因此而流傳至今。

結語:

從古登堡和卡克斯頓的時代到現在,印刷術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印刷術是人類重大發明之一,現在所使用的照相版也是活版印刷法的一部分,以後可能會有更進步的方法來處理,而一本書的紙字和其它印刷工作,不用鉛字印刷的時代,或許也會來臨。

總之,印刷術的發明使全人類的文化得到了保存、傳播和發展。它以其獨特的方法記載着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

參考資料:《世界近現代史》、《古登堡》、《四大發明在歐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