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波兰的全新疆界是在1945年2月、7月的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由苏联、美国、英国商定的,即西部以奥得河、尼斯河为界,东部以“寇松线”为基础。相较于战前,波兰领土在东部减少了17.95万平方公里,在西部增加了10.256万平方公里,一增一减后,波兰面积和人口分别比战前减少了约7万平方公里和1100万。此后波兰疆界基本保持稳定,只在1951年与苏联进行过一次领土互换。

1951年2月15日,波兰国务委员会主席亚历山大·萨瓦茨基和苏联外交部长安德烈·维辛斯基在莫斯科签署了领土互换协议,约定双方交换面积相等的土地,即波兰以布格河上游以西地区换取苏联的桑河上游以东地区,两者均为480平方公里(相当于卢森堡的18.56%)。按照官方说法,此次领土互换是波兰主动提出来的,因为波兰想获得桑河地区的石油沉积层,但实际上苏联才是此次交易的主导者。

1.苏联的获益更大。

因为苏联获得的布格河上游以西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指当地有大量煤炭,比如从1952年开始的八年时间内,苏联就从当地开采了1500万吨原煤。而优越的区位优势则体现在当地有一个交通枢纽城市切尔沃诺格勒和一条铁路干线,这条铁路干线是苏联颇为倚重的西部运输大动脉,其一端连接着工业和文化中心利沃夫,另一端则直通军事重镇布列斯特。而且通过换地协议中有关不动产转让的规定,更能窥探出苏联的真实意图,即被交换领土上的一切不动产,如房屋、铁路等均需转让给的新的所有者。

但对波兰来说,其获得的桑河上游以东地区地处喀尔巴阡山脉,那里的绝大部分是山地,没有肥沃土壤,不适合农耕,也没有稠密的人口、发达的工矿企业和令人羡慕的矿产储量(只有一个日产约85吨的油井),唯一值得称道的大概就是相对丰富的水力资源了。显而易见,用山地换平原的苏联在此次领土互换中的获益更大。

2.二战后苏联和波兰的地位是不对等的。

波兰是在苏军帮助下重新获得独立地位和重建国家政权的,所以二战后新生的波兰共和国全面倒向东方,宣称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结成友好同盟关系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石和根本。而苏联也意图通过经济和政治渗透的方式掌控波兰。经济方面,参与波兰的战后重建,比如在波兰六年计划期间(1950~1955年),苏联就提供了22亿卢布(相当于5亿多美元)的贷款;政治方面,则授意波兰工人党将奉行走“波兰自己的道路”的哥穆尔卡解职并下狱。而在1949年11月,苏联更是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那就是让有波兰血统的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担任波兰的政治局委员、议会议员、部长会议副主席和国防部长。这种情况下,波兰共和国几乎对苏联马首是瞻,所以苏联如果提出互换领土的要求,波兰怎会不答应呢?

到1951年底,苏联和波兰的领土互换工作基本结束,居住在当地的居民得到妥善安置,相关设施和物资都已移交完毕,边防部队亦被重新部署。苏联如愿获得了边境铁路的控制权,而波兰只能守着为数不多的石油资源自我安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