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波蘭的全新疆界是在1945年2月、7月的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上,由蘇聯、美國、英國商定的,即西部以奧得河、尼斯河爲界,東部以“寇松線”爲基礎。相較於戰前,波蘭領土在東部減少了17.95萬平方公里,在西部增加了10.256萬平方公里,一增一減後,波蘭面積和人口分別比戰前減少了約7萬平方公里和1100萬。此後波蘭疆界基本保持穩定,只在1951年與蘇聯進行過一次領土互換。

1951年2月15日,波蘭國務委員會主席亞歷山大·薩瓦茨基和蘇聯外交部長安德烈·維辛斯基在莫斯科簽署了領土互換協議,約定雙方交換面積相等的土地,即波蘭以布格河上游以西地區換取蘇聯的桑河上游以東地區,兩者均爲480平方公里(相當於盧森堡的18.56%)。按照官方說法,此次領土互換是波蘭主動提出來的,因爲波蘭想獲得桑河地區的石油沉積層,但實際上蘇聯纔是此次交易的主導者。

1.蘇聯的獲益更大。

因爲蘇聯獲得的布格河上游以西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指當地有大量煤炭,比如從1952年開始的八年時間內,蘇聯就從當地開採了1500萬噸原煤。而優越的區位優勢則體現在當地有一個交通樞紐城市切爾沃諾格勒和一條鐵路幹線,這條鐵路幹線是蘇聯頗爲倚重的西部運輸大動脈,其一端連接着工業和文化中心利沃夫,另一端則直通軍事重鎮佈列斯特。而且通過換地協議中有關不動產轉讓的規定,更能窺探出蘇聯的真實意圖,即被交換領土上的一切不動產,如房屋、鐵路等均需轉讓給的新的所有者。

但對波蘭來說,其獲得的桑河上游以東地區地處喀爾巴阡山脈,那裏的絕大部分是山地,沒有肥沃土壤,不適合農耕,也沒有稠密的人口、發達的工礦企業和令人羨慕的礦產儲量(只有一個日產約85噸的油井),唯一值得稱道的大概就是相對豐富的水力資源了。顯而易見,用山地換平原的蘇聯在此次領土互換中的獲益更大。

2.二戰後蘇聯和波蘭的地位是不對等的。

波蘭是在蘇軍幫助下重新獲得獨立地位和重建國家政權的,所以二戰後新生的波蘭共和國全面倒向東方,宣稱與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結成友好同盟關係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石和根本。而蘇聯也意圖通過經濟和政治滲透的方式掌控波蘭。經濟方面,參與波蘭的戰後重建,比如在波蘭六年計劃期間(1950~1955年),蘇聯就提供了22億盧布(相當於5億多美元)的貸款;政治方面,則授意波蘭工人黨將奉行走“波蘭自己的道路”的哥穆爾卡解職並下獄。而在1949年11月,蘇聯更是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那就是讓有波蘭血統的蘇聯元帥羅科索夫斯基擔任波蘭的政治局委員、議會議員、部長會議副主席和國防部長。這種情況下,波蘭共和國幾乎對蘇聯馬首是瞻,所以蘇聯如果提出互換領土的要求,波蘭怎會不答應呢?

到1951年底,蘇聯和波蘭的領土互換工作基本結束,居住在當地的居民得到妥善安置,相關設施和物資都已移交完畢,邊防部隊亦被重新部署。蘇聯如願獲得了邊境鐵路的控制權,而波蘭只能守着爲數不多的石油資源自我安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