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範智林

來源 | 金融智庫

最近幾年,社會輿論常常關注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口危機和老齡化,並由此引發了許多爭論和探討。

幾十年來,我們常常把日本當做一面鏡子,用來預測中國的未來,所以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日本的人口危機。

日本:整個社會在“等死”

最近幾年,日本的人口危機和老齡化問題愈發嚴重。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字,2019年日本全國的人口數量減少了50萬人,這是該國人口連續十幾年負增長,同時也是實施人口調查以來,人口減少幅度最多的一次。

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問題,不僅給日本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且還嚴重拖累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首先是撫養比過高問題,導致了年輕人的壓力過大。

目前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高達28%,而15歲至64歲的青壯年占人口比例是59.7%,這裏面扣除還在讀書的年輕人之後,能參加工作的人口大概只有56%。這也意味着每兩個日本上班族,就要負責一個老年人的養老金和醫療開支。

如果再考慮到日本還有12.3%的人口是15歲以下的少年兒童,折算下來日本的勞動人口與非勞動人口比例大概是56:44,如果再考慮到日本有近三成女性是不出來工作的,實際勞動人口與非勞動人口比例高達1:1,也即是說每一個工作的人要負責供養一個不工作的人。

其次是年輕人壓力過大導致生育率降低,加劇了惡性循環。

由於經濟負擔沉重,工資收入除了養活自己外,沒有多少結餘,所以現在日本年輕人的生育意願大幅降低,即便是生育也大多隻想生育一個小孩。與此同時,還有許多更極端的年輕人,甚至選擇了不婚不育。

這樣的結果就是日本的新生兒數量連年下跌,根據最新的統計結果,2019年日本的新生兒數量僅爲86萬,不僅創下了120年來的最低水平,甚至不及上世紀70年代初“嬰兒潮”時期的一半水平。

有專家預測,按照目前的人口負增長速度,到2040年日本的人口總量將下降至1.1億人,並且65週歲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將上升至35.3%;到2050年日本人口總量將下降至1億人,並且65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將上升至40%。

最後是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加劇了經濟不景氣。

由於日本的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已經成爲一種難以逆轉的大趨勢,大家都心照不宣,明白養老金體系遲早有一天會崩潰的,所以現在年輕人早早就在爲自己的退休生活做打算。

簡單來說就是減少消費、不想創業,然後拼命存錢,用於買理財買保險,以便留作退休後的生活開支。如此一來,現在整個日本社會早已暮氣沉沉,企業也沒有什麼大規模投資和建設的動力,提前進入一種“等死”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低慾望社會”。

中國:面臨一個兩難抉擇

從日本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社會的可怕之處。

所以許多人也會疑惑,既然有日本血淋淋的例子擺在面前,我們國家爲什麼不盡早全面開放生育和鼓勵生育呢?

實際上並不是中國政府不知道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社會的可怕,而是我們還面臨着人口基數過多的難題。

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的物質資源是有限的,比如說有多少耕地,就決定了會有多少糧食產出,然後這些糧食就決定了能夠養活多少人口。

在物質總量有限的情況下,如果人口數量過多,那麼平均下來每個人能夠分到的資源就變少了,生活質量也必然會隨之降低。

目前中國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14億,佔全世界人口總量的20%左右,但是目前中國的耕地面積只有18.26億畝,僅佔全世界的7%左右,也即是說,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僅有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

雖然中國的糧食平均畝產比全世界許多國家要高,但是在生物技術沒有大突破的前提下,中國的糧食產量也已經接近極限了。

按照目前的現狀,中國雖然能夠實現糧食完全自給自足,但是卻沒辦法實現油脂和蛋白質的自給自足,因爲每年還需要進口9500萬噸大豆。

假如要依靠國內自己種植的話,這9500萬噸大豆,大概需要佔用8億畝耕地。而目前我國的耕地開墾面積已經到達極限了,根本拿不出更多的耕地來解決這個問題。

可能有人會講,大豆要不是非喫不可,我們少喫點大豆不就行了嗎?

其實這些進口的大豆都不是拿來喫的,而是拿來榨油,榨出來的豆油是我國主要的食用油來源,而剩下的豆粕是喂牲畜的主要蛋白質來源。

雖然喂牲畜也可以用玉米,但是玉米里面的蛋白質含量太低了,如果光喂玉米長肉很慢,所以必須添加富含蛋白質的豆粕纔行。

假如說沒有這些進口的大豆,現在中國民衆雖然能夠喫飽飯,但是卻喫不起肉,飲食水平將等同於倒退回幾十年前。

有人可能會說,大豆不能自給自足,通過進口不就得了嗎,日本連糧食都得依靠進口,不也照樣活得好好的?

其實這個雖然有道理,但是終歸不是長久之計。因爲現在印度、非洲、南美的人口增長速度都很快,以後全世界的糧食肯定會更加緊張的。

另外就算中國跟日本的國情不一樣,日本只是一個1億多人口的國家,糧食進口比較容易解決,而中國14億人口,大國必須立足於能夠自給自足纔行。

此外現在除了大量進口大豆之外,中國的原油、鐵礦石、銅等許多資源都依賴於進口,這些資源並不是國內沒有,主要是因爲人口過多,人均不足,所以才需要大量進口。

根據之前專家做出的推算,按照我國的自然稟賦,中國人口總量保持在8億左右是最適宜的,屆時許多資源都能夠實現自給自足,並且民衆的生活質量也能更高,這也是我們當年實行計劃生育國策的目的。

所以現在中國等於是面臨一個兩難抉擇:

是要忍受幾十年的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讓人口總量降到適宜水平,以利於長遠更好的發展,還是要避免爲了幾十年的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犧牲掉長遠未來獲得更高的生活品質?

我們應該如何選擇

關於這個問題,老範覺得應該兩者兼顧,就是既要控制人口總量,但是也要放緩負增長的速度,也即是把一兩代人完成的時期,分期由幾代人來完成。

從長遠來看的話,只要基礎科學沒有獲得大的突破,未來全球糧食產量都不會有大幅度的增長,所以控制人口總量還是有必要的。

這裏老範覺得有必要給大家講個故事:

歷史學家根據歷史文獻和考古挖掘的古屍骨,對中國各個朝代的平均壽命和平均身高做了估算,結果顯示清朝的平均壽命和平均身高竟然不及秦漢、隋唐時期。

按理來說,清朝的生產力和醫學水平要比秦漢和隋唐高很多,平均壽命和平均身高應該更高才對,爲什麼結果反而更低了呢?

其實就是因爲人口過多,導致人均糧食和蛋白質攝入減少,勞作強度增大。

西漢最鼎盛的時候,全國的人口數量大約是6000萬人,耕地面積約爲8億漢畝,換算成現在是5.6億畝左右,基本上每人能夠分到10畝耕地。

而清朝最鼎盛的乾隆年間,全國的人口數量大約是3億人,耕地面積約爲10億畝,換算成現在是9億畝左右,基本上人均只能夠分到3畝耕地。

古代的時候,由於沒有雜交水稻和化肥,所以糧食畝產並沒有很大的提升,據歷史學家考證,西漢時期北方的糧食畝產大約是200多斤,而清朝的時候大約是300多斤。

考慮到漢朝的耕地基本在北方,而清朝時期還有許多耕地在南方,這邊種植水稻的糧食產量會更高一些,但是總體上算下來清朝的人均糧食也不及西漢的一半。

如此一來,西漢時期民衆不需要把全部耕地拿來種田就可以收穫足夠的糧食,所以能夠把一部分耕地拿來休耕保養肥力,而清朝時期卻必須沒辦法休耕,需要花大量時間去收集人畜糞便來搞漚肥。

另外清朝的國土面積雖然比西漢大很多,但是由於東北、蒙古、西北、青藏高原這些地方基本也是不種糧食的,主要耕地和人口都是集中在關內,所以清朝9億畝耕地意味着幾乎把關內所有平原都開墾掉了。

如此一來,漢朝時期還可以保留一些牧地用於養牛養羊,而清朝時期除了養耕牛和少量的豬之外,根本沒辦法養更多的牲畜,因爲缺乏飼料的來源。

正是由於牲畜數量減少了,清朝民衆能夠獲得的蛋白質攝入,還不如漢朝時候多,所以營養不良導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和平均身高都出現了負增長。

而建國以後,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和平均身高都出現大幅的增長,除了醫療水平的進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化肥和優良品種作物的大規模普及,以及全球貿易從國外進口大豆,提高了人均糧食產量和蛋白質攝入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