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土雞、蛋雞養殖,推出袁家窩古村落農家生活體驗遊,在創業小院掀起加工礦用阻燃網的熱潮……禹州市磨街鄉青山嶺村聚焦增收發展產業,補齊短板完善基礎設施,志智雙扶激發內生動力,短短三五年,從一個省定貧困村,蝶變爲一個摘掉脫貧帽子,榮膺“河南省鄉村旅遊特色村”“禹州市文明村”“禹州市脫貧攻堅紅旗村”“禹州市產業發展紅旗村”“禹州市美麗鄉村紅旗村”等稱號的先進村。這是怎樣做到的?背後有何故事?

1

發展蛋雞養殖,保障村集體收益

“這50箱雞蛋,即將發往禹州的超市!”9月6日10時許,在禹州市青山嶺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的雞蛋庫房,該公司的許師傅正往一輛運輸雞蛋的貨車上裝雞蛋。

“我們的雞蛋是地道的蟲草蛋。”青山嶺村黨支部書記李佔偉拿起一盒雞蛋,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廣告,“蟲草蛋的顏色比普通雞蛋白、個頭兒略小,喫起來非常香,營養價值高。”

在青山嶺村村民眼裏,這些能給他們帶來收益的雞蛋可謂“金蛋蛋”;蛋雞,則被他們親切地稱爲“金雞”。

2017年,青山嶺村與禹州市漢之元養殖公司合作,成立青山嶺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利用180萬元資金建設養殖基地,青山嶺村佔41%的股份,對方佔59%的股份。2017年至2018年,養殖公司竟然虧損。

“我們不專業,應該讓專業人士放手去做。”曾在外面做生意的李佔偉深知“隔行不取利”。他與禹州市發改委駐青山嶺村第一書記馮小強、村“兩委”成員商議後決定,青山嶺村退出該公司,對方一年繳納11萬元承包費,用工時優先用青山嶺村的貧困戶,發揮集體經濟的帶貧作用。

“這個決定徹底解決了養殖公司虧損的問題。”李佔偉說,該項目每年給村集體增加收入11萬元,平時安排貧困戶務工。

2

再上變蛋加工項目,增加雞蛋收益

從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年底,青山嶺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的雞蛋賣得非常好。可是,突如其來的疫情,中止了這種好態勢。

疫情發生後,雞蛋的價格持續走低。雞蛋賣不上價,村集體的收益無法保障。怎麼辦?

李佔偉與村“兩委”成員商議後決定,略高於市場價購買青山嶺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的雞蛋,然後利用科學配方做成變蛋,增加雞蛋的附加值。

今年3月,青山嶺村的變蛋投產;截至目前,已加工變蛋12萬枚,累計銷售10萬餘枚。

在青山嶺村的創業小院內,李佔偉特意展示了裝變蛋的包裝盒。包裝盒上,“土變蛋”3個字格外醒目。

“經專業機構檢測,我們的變蛋中蛋白質含量較高,富含14種氨基酸。”李佔偉剝開一個變蛋, 晶瑩剔透、彈性十足。“7天出缸,味道鮮美;30天時喫,口感更好。”

52歲的貧困戶侯巧敏笑着說,她家以前靠丈夫一人打零工生活。今年3月,她來到創業小院做變蛋,一個月最少能掙1600元。

“工藝較簡單、勞動強度小、帶貧能力強是這個項目最大的特點。”李佔偉說,截至目前,該創業小院安置貧困勞動力7—12人,每人每天收入50元。預計今年加工變蛋30萬枚,“已經與許昌的各大商超對接,不愁賣”。

3

加工礦用阻燃網,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脫貧

礦用阻燃網能提高巷道圍巖的定整性,有改善巷道安全條件,避免巷道片幫、漏矸冒頂現象發生等作用。距離青山嶺村不遠的雲煤一礦、雲煤二礦需要大量的礦用阻燃網。2018年4月,經磨街鄉黨委協調,青山嶺村與其簽訂了加工礦用阻燃網協議。

至此,一個加工礦用阻燃網的創業小院熱鬧起來。在該創業小院,七八名工人忙得不亦樂乎。伸網框、織網口、掛角、抽線……一雙雙巧手行雲流水般在網框之間穿來引去,一張張礦用阻燃網漸漸成型。

“現在,每月3000張礦用阻燃網的訂單,我們只用10天時間就能完成。”李佔偉說,他們打算與礦方協商,增加數量。

“家門口就業好,兼顧莊稼老小。轉移就業一人,實現全家脫貧。”該創業小院牆上的標語既是村“兩委”的倡議,又是貧困戶的心聲。

4

昔日省定貧困村,今朝省級美麗鄉村

被派駐青山嶺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馮小強見證了窮山村的蝶變:2016年,青山嶺村實現脫貧摘帽,建檔立卡貧困戶由原來的134戶537人,減少至現在的1戶1人;貧困發生率從原來的62%,降到現在的0.12%。

特色種植、養殖、鄉村旅遊、光伏發電等產業帶貧成效明顯,集體經濟實現由零到年收入30餘萬元的跨越,貧困羣衆的生活得到保障,獲得感、滿意度持續提升。

“村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輩子守在青山嶺村的84歲村民李國強無限感慨:原來的臭水溝,現在變成了休閒的好去處;原來的垃圾場,現在變成了健身遊園;原來蒼蠅亂飛的旱廁,現在變成了無害化衛生間;原來的老宅子,現在變成了農家樂。

隨着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一個個短板補齊了,各項榮譽紛至沓來:青山嶺村先後獲得“禹州市文明村”“禹州市脫貧攻堅紅旗村”“禹州市產業發展紅旗村”“禹州市美麗鄉村紅旗村”“河南省鄉村旅遊特色村”等稱號。可以說,青山嶺村近5年的變化超過了過去幾十年。

談及脫貧攻堅收官工作,磨街鄉黨委書記王長松堅定地說:“我們將着力抓好政策落實、產業發展、志智雙扶和鄉風文明建設等工作,進一步發展特色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動各項事業發展和羣衆穩定增收,確保如期全面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