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樣嗜好品都有一個傳奇的發源地,不論是茶葉、咖啡、可可、菸草,還是雪茄。

著名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當哥倫布來到新大陸的時候,這裏並不是遍地黃金和香料的東方,但他看到了當地土著人吞雲吐霧的奇景,看見了船員們在短時間內染上了煙癮。於是,雪茄從美洲來到了歐洲,又從歐洲走向了世界,並且在一路的坎坷中漸漸成爲了高品位生活的象徵。

曬菸葉的場景

起初的雪茄並不是吸食的,美洲的土著人喜歡第一時間就把它們摘下咀嚼。後來,在宗教祭祀中,巫師們發現菸葉曬乾、點燃後會有更濃郁的香味,吸食起來又過癮,用在祭祀中更能增加神祕的視覺效果,於是在每次祭祀的烏煙瘴氣中,從宗教領袖到平民百姓都染上了煙癮。

最好的雪茄永遠是手卷的

此後的四百多年裏,雪茄在歐洲一直髮展得很平穩,成爲了貴族和王室炫耀身份的物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每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緊隨其後的就是經濟復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快速消費品業開始迅猛發展,用機器大量生產的紙菸瞬間流行起來,由於成本低廉,售價便宜,易於推廣,一下子就有了取代雪茄的勢頭。

而雪茄生產商的應對措施,就是將雪茄也進行機械化生產,這一舉動使得一向用手工製作的雪茄品質大大不如以前。1929年到1933年,經濟大恐慌來臨,雪茄的售價開始大幅度下跌,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雪茄市場更是冷若冰霜。

丘吉爾在任何時候都叼着雪茄

但是雪茄的身影始終在人們的眼中,沒有令它消失的原因,要歸功於那些呼風喚雨的政客們。

二戰時期丘吉爾那個經典的“V”字手勢,就是長期夾雪茄造成手形,而他叼着雪茄指揮英國人民反撲德國人的偉業,無形中爲雪茄做了一個很大的廣告。有一段丘吉爾與蒙哥馬利的對話十分經典:

蒙哥馬利說:“我不喝酒,不抽菸,睡眠充足,這就是我保持百分之百的狀態且捷報頻傳的原因。”

丘吉爾回敬道:“我嗜酒如命,很少睡覺,一支接一支地抽雪茄,這就是我保持200%的狀態且指揮你獲勝的原因。”

羅斯福最喜歡的雪茄牌子

對雪茄第一次災難性的打擊是在1959年。那一年,卡斯特羅推翻了巴蒂斯塔政府,古巴革命宣告勝利,古巴國內國外的一切資本都收歸國有。當時在古巴的大多數雪茄廠都是由美國人開的,這些美國老闆只能將雪茄廠搬回本國或者鄰近的國家。在兩國徹底翻臉後,美國人於1962年開始對古巴實行經濟封鎖,使古巴的雪茄不能合法出口到美國,失去了第一大市場的古巴雪茄遭受重創。

諷刺的是,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酷愛雪茄,他在簽署雪茄封鎖令的前夜,讓白宮新聞祕書去爲自己想盡一切辦法蒐羅雪茄。第二天,直到肯尼迪看見上千支雪茄已經放在自己面前時,才放心地簽署了那張法令。

缺少了古巴雪茄的美國人只能把需求轉向歐洲和其他南美國家,此時,全世界的雪茄客已經成了氣候,雪茄品牌也開始百花齊放,其中有些品牌已經能與古巴最好的雪茄媲美了。而古巴雖然遭受了美國的經濟封鎖,但他們的高品質雪茄依然能出口到其他國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又被美國人買了去。

到了上世紀70、80年代,國際上突然颳起一股反煙的風潮,作爲奢侈品的雪茄自然成了批鬥的重點對象。那段時間的影視作品(包括動畫片)中,反面角色和醜化的角色,嘴裏總是叼着一根雪茄,令雪茄的形象一落千丈,雪茄貌似被打入了冷宮。

好在反煙運動一直沒有成什麼大氣候,嘗試戒紙菸的人有不少,但是真正的雪茄嗜好者是不以爲然的。雪茄仍舊能在上層社會保有一定的地位,雪茄商們自然也不會放棄這批忠實的客戶。

1991年,前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同盟也隨之消失,古巴又失去了一大雪茄市場。隨後的三年裏,古巴的自然災害又大大影響了雪茄的生產,一半的雪茄廠被迫停產。

一方面,古巴雪茄的災難再一次成就了其他雪茄品牌的發展;另一方面,古巴雪茄的品質仍舊留在人們心裏,並沒有因爲其稀有而改變,甚至加重了嗜好者們對它的懷念。上世紀90年代中期,雪茄文化開始復興,就連中國隨着經濟的發展,也催生出了大批雪茄客。

當古巴雪茄從危機中恢復過來時,人們突然發現,身邊來自世界各地的雪茄,已經匯聚成一種生活方式。而古巴雪茄,已經重新站在這種生活方式的最前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