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於種種原因,朴刀一類的冷兵器又開始在軍迷羣體中流行起來。從石器時代的簡單石塊,再到超高音速武器俯瞰地球的21世紀,武器的發展已經今非昔比,那麼是什麼能讓有着悠久歷史的冷兵器重新煥發第二春呢?

冷兵器在人類文明史中有着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我們熟悉的有:刀槍劍戟斧鉞勾叉,鏜棍鑠棒鞭剪錘抓柺子流星。但十八般兵器只是一個概括,真正到底有多少冷兵器是誰也說不清的東西,畢竟理論上只要是你能揮動的或者丟出去砸人的都算冷兵器,例如現代工藝加持的,平民也能擁有的卓越冷兵器——板磚。何況冷兵器本身定義就不明確。例如《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將冷兵器歸爲“古代兵器”一欄,這使得氣槍這種“奇技淫巧”陷入了定義不明的尷尬局面,畢竟氣槍的確沒有使用火藥,足夠“冷”,其動力來源是高壓空氣,原理和吹管也並無不同。

在現代軍隊中,其實除了網友們開玩笑的“電磁炮,激光武器算不算冷兵器”外,冷兵器也並非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甚至在很多場合,軍隊也會選擇放下手中的飛機坦克去使用那些原教旨——以砍、刺、砸等爲主要殺傷手段的冷兵器。

說到現代軍隊中裝備的冷兵器,那就不得不提到刺刀。這種歷史悠久的武器可以說是隨着步槍一起出生的,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只要軍隊還保留了步槍手,那麼刺刀也會一直作爲士兵的隨身裝備。

但刺刀發展到現代,已經早就不是電視劇裏“全團上刺刀,準備白刃戰”的“決死突擊”武器了,更多的時候是作爲士兵的隨身工具被使用。這種進化是肉眼可見的,倘若我們細細觀察各國刺刀的外形變化,就能發現刺刀已經從早期的短劍樣式演變成了類似匕首的短刀樣式,其刀身和刀鞘往往還有一些鋸齒或其他特殊設計以方便士兵們開罐頭、砍樹與切鐵絲網。

刺刀還能拆下來作爲匕首進行捕俘、摸哨或暗殺的操作。相比消聲手槍,匕首真正做到了無噪音污染。同時,傳統的刺殺操練雖然不再實用,但仍然是各國軍隊進行思想教育的法寶,拼刺刀是一種“猶豫就會敗北”的戰鬥,在訓練中激發出勇氣和果斷是其他武器訓練中難以復現的。對於仍然需要在火線前展開隊形發起衝擊的步兵,刺刀見紅、不畏犧牲的“亮劍”精神仍然是戰鬥力的來源。

2004年在伊拉克的巴士拉附近,20名英軍在彈藥即將耗盡的情況下上刺刀,越過600英尺(約180米)的交火地帶擊潰了100名什葉派武裝分子,在無陣亡的情況下幹掉了20名武裝分子。在此後的阿富汗駐軍時,英軍也有兩人由於使用刺刀殺敵被授予獎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什葉派訓練極差,無組織無紀律;另一方面則是長期的“英美軍隊是懦夫”的宣傳使得什葉派武裝從來沒有想到英軍敢於主動出擊,從而產生了恐懼。

各國軍隊喜聞樂見的冷兵器排行榜中名列第二的恐怕莫過於工兵鏟。與刺刀在演變中逐漸工具化變得“看上去和平了點”不太一樣,工兵鏟在發展的過程中是越來越看上去不像個正經鏟子,誰家正經鏟子側面帶刀刃呢?也許是一戰時的塹壕戰中殺紅了眼的士兵發現了鐵鏟意外的順手,這種可擋可砍可拍,殺傷可控又能順手挖個坑、做個飯的工具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爲了各國軍隊的“制式武器”,很多國家的軍隊甚至還爲工兵鏟編制了官方格鬥教程。

另一種現代軍隊使用較多的武器是長刀甚至長杆武器。當然,這中間不少是出於禮儀性質與保護傳統文化,例如梵蒂岡的教皇衛隊——現在叫瑞士衛隊。但考慮到瑞士衛隊的成員都在瑞士軍隊接受過訓練,相比於長矛大戟,他們其實更擅長步槍。

在這些禮儀性質的武器之外,在一些特殊領域,部分國家的部分兵種仍然將冷兵器作爲訓練重點苦練技戰術。這其中最爲人熟知的就是各國的騎兵部隊仍然保有馬刀這一基本的近戰武器,並且仍然是訓練考覈的重點要求。畢竟人肉垂穩的性能並不足以支持在馬上進行精準射擊,因此馬刀仍然是騎兵發起衝擊後的主武器。

不僅是近戰兵器,傳統的遠程武器也依然在被各國軍隊與警察廣泛使用,其中的佼佼者當屬弓弩。由於弓弩發射時較小的聲音,且弩箭不會像金屬彈丸那樣發生彈跳導致誤傷,因此在解救人質或者要地保衛中經常被使用(很多軍事題材的遊戲對此也有表述)。除此之外,發射的箭矢相對子彈來說有着較多的改造餘地,適合用來發射一些特殊用途的彈藥。

邊防部隊往往也會裝備和使用一些冷兵器,這並非是由於邊疆的部隊缺乏武器彈藥,也並非是類似鎮爆的專業需求,只是在一些特殊的政治環境下,臨時在規則範圍內找些可以加強自身實力的東西。這種放下步槍轉而裝備刀槍棍棒的行爲並非是一線人員突然浪漫情緒爆發,要來一場“堂堂正正”的復古決鬥,而是邊防鬥爭特殊性。對於很多國家,特別是新興的獨立國家來說,國境線是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要麼是防止偷渡;要麼就是由於歷史遺留原因,往往與鄰國在邊界劃界問題上有着衝突。首先對偷渡的來說,肯定不能開槍,因爲這會違反人道主義;邊界衝突也不簡單,此類事件需要整體上平穩,既不能真打,又不能不打。

那也有人說,你不敢打,那麼別人不就慢慢蠶食了嗎?這時候,陸軍如何在前線維持存在則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一般來說,“寇可往,吾亦可往”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選項。也就是對面派了多少人在爭議地區活動,這邊就派同樣多的人去,對方去哪我們就去哪,對方文明我們就文明,對方想親切友好的進行一些體育運動就大家一起運動。例如在珍寶島衝突前,我軍與蘇軍就互相檢驗了彼此邊防戰士的體能。

隨着事態的發展,我軍在肉搏戰喫虧後先後採用了調集偵察兵與武術高手進行肉搏的方式,但是由於體能原因最後處於劣勢。有鑑於此,部分戰士開始學習刀法,當然這裏學習刀法並不是真的要去砍人,而是學完刀法後改用短木棍去打人。在冬日的東北,面對厚棉衣的敵人,短棍的確算是一種比較溫和的武器,能打疼又不會造成重傷。而喫了虧的蘇軍隨後也學着我軍進入了“木械化”時代。

因此,在邊界衝突中,裝備冷兵器是性價比很高的選擇,既不會違背雙方潛規則(甚至部分國家簽了爭議地區不開火的協議),又能用真理去說服對方,讓他們意識到此路不通。就算不動手,光一把狼牙棒、大關刀在手上,對峙時也會覺得倍有面子。一副惟憑立國安邦手,先試青龍偃月刀的豪邁,有利於提升己方士氣。如果真的打起來,那自然也是一寸長一寸強,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再說。

時代的前進使得各類武器越發複雜,但是這不代表有朝一日冷兵器會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只要人和人之間,國家和國家之間還存在衝突,那麼武器就不會消失;只要軍隊還需要絕對可靠的武器和隨身工具,那麼冷兵器也就一定會繼續存在。正如同坦克與飛機武裝的現代化軍隊仍然需要裝備手槍一樣,匕首、刺刀和鏟子這些裝備,仍然有着不可替代性。當然我們希望,有朝一日這些冷兵器是在影視劇中作爲一種文化符號出現,而不是再次出現在戰場上成爲殺人兵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