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 王志綱

整理 / 苗正卿

來源 / 盒飯財經(ID:daxiongfan)

“未來5到10年,中國將經歷一次至關重要的週期。”智綱智庫創始人、戰略諮詢專家王志綱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他經歷了鄧小平時代,又即將經歷“中國的偉大復興”。他深信中國的復興將在我們這代人手中完成。“歷史將會在這代人的面前爆炸”,王志綱說。

近四十年以來,王志綱幾乎走遍了中國所有的省份,他去過最窮的鄉村、最偏僻的山谷、最遠的口岸。1985年以來,他當了10年記者、26年戰略諮詢師。他早年是穆青讚賞的國社名記,在輿論濤頭弄潮,行遍大江南北,慣見三教九流;後來做地產策劃,現今地產業的鉅富大佬多半都曾有請益於他的經歷;他再後來主攻城市策劃,也是文人墨客中的一員,他會和最普通的漁夫聊上幾個小時,也可以在北境與俄羅斯友人坐在河中、喝着伏特加侃大山。

在走遍了中國所有省份後,王志綱將自己的感悟和親歷融入新書《大國大民》。他覺得自己有點像徐霞客曾做過的事情:“不同點在於,礙於技術,徐霞客走過的地方其實沒有我多、停留的時間也沒有我長。更重要的是,我當地行走不是浮光掠影的觀光,更不是風花雪月的遊記,而是要率領團隊紮下根來,爲政府和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突破困局,把握機遇。因此,我必須從田野調查開始做起,將當地的歷史、人文、社會、經濟乃至風土人情全部消化融匯之後,方能爲區域找“魂”,提供具有創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戰略解決之道。”

在四十年的行走和寫作過程中,王志綱親身感受到了中國的變化。他其實也是中國發展的親歷者,他曾深度參與成都、青島、西安等城市的發展規劃。

爲了調研,他也曾多次飛赴歐美。在旅行之中,他細心留意美國與中國的異同、並時刻關注歐美的發展態勢,這種對比研究讓他看到了中國未來的機會所在。對於當下最熱的中美博弈、新經濟增量、市場機遇等話題,他向《盒飯財經》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心得。

中美博弈

美國人想用一張舊船票,登上今天的新客船,但是這是不會成功的

美國可以說是對付老二的行家,但他用對付蘇聯和日本的模式對付今天的中國,是肯定不會成功的。因爲世界變了,對手也變了,中國和歷屆美國要對付的老二都不一樣。

中國和美國相比,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巨大的統一市場以及廣闊的經濟腹地。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出口拉動經濟、仰仗美國的時代了。中國已經進入了消費拉動經濟的時代。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統一市場,這是一個井噴式的爆發式增長的市場,正在高速向第三產業轉型。

眼下來看,中國的經濟總量沒有美國大,但是在未來美國無法達到那時中國的態勢。中國是統一的市場,不存在脫鉤問題,但是美國和歐洲甚至美國本土內都不是這種強聯繫。

美國和歐洲在基建上已經比今天的中國落後。中國人的聰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可以基於一個APP研究出無限的玩法。其實中國需要的是創造市場,“以我爲主”地創造市場。

而美國錯就錯在它一直用30年前的老眼光來看待中國,美國的傲慢與偏見,使他們長期陷在冷戰思維裏,誤讀中國。他們很難想象,中國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和民族認同,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纔是中國這個國家真正的底色。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兩個大國在激烈的博弈與競爭,如果一方對另一方完全無知,這樣的競爭恐怕結局是早已註定的。如此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除了和中國的特殊性有關以外,和美國的傲慢也脫不了關係。

8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時,美國人尚且寫出了《日本第一》這樣的著作,傅高義用這本書向美國呼籲:請看一看日本”。再看看當下的美國,還能寫出這樣一部解讀中國的書來嗎?

回到中國自身來看,過去四十年,中國的發展可以用四句話總結:逼出來的改革、摸出來的市場、放出來的活力,最後則是擋不住的國運。中國的產業發展、企業發展,其實從來不是躺在溫室中順風順水的狀態。複雜的外部環境和先天基礎薄弱,一直給我們帶來挑戰。

但這種挑戰其實最終變爲了我們的力量。比如企業家,中國優秀的企業家都是被磨礪出來的。無論是任正非、曹德旺還是董明珠,他們都非一帆風順。面對各種困難,不斷思考、不斷改變,纔有了他們的成功。

美國製裁下,中國最終會創造出自己的市場,而中國企業也會因之進化。這是一個機會,那些能夠應對變化並轉變的企業,會走下去並最終實現飛躍式發展。當然也會有一些企業被淘汰,市場經濟下沒有什麼企業能抱住永恆的“鐵飯碗”。

中國的底氣很足,因爲三個優勢。首先,中國的模式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意味着中國可以抵禦很多大的災難。這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歐美世界無法比擬的優勢。

其次,中國作爲統一市場擁有極強的購買能力。3億以上穩定的中產階層形成的消費能力,其實已經讓歐美整個市場黯然失色。美國打擊中國,其實已經不是最好的時間點,因爲中國的消費階層已經形成,中國本身的市場足以拉動經濟繼續發展。

第三點是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中國已經完成了世界上最龐大的工業化建設,中國市場上,不僅僅有勤奮的工人,還有大量的工程師,這是一個逐漸成熟的市場,這些已經是中國的底氣來源。

美國人的舊船票登不上中國這艘新客船,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可以放鬆警惕,恰恰相反,未來的五到十年,一定是風雨雷電交加的博弈期,中美雙方會在經濟、技術、金融、人才等領域進行競爭。

很多人都以爲中美關係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是中國過於高調、不再韜光養晦了,但真相其實很殘酷。我們也同樣要有極強的決心,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我們唯一能做也最應該做的只能是:丟掉幻想,準備鬥爭。

新市場

文旅產業是未來的大機遇

文旅產業未來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尤其在精神消費這個層面,大有可爲。今天的中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發展增速逐漸放緩,未來從人均萬元到人均兩萬元跨越最重要的是第三產業發展。

第三產業的發展會帶來產業比例的壓縮,如果第三產業佔比達到50%以上,人均三萬元、四萬元都是有可能的。最近幾年外部環境的變化我們都看到了,其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爲外國無法打壓你的第三產業。

在第三產業中,文旅康養產業或者說精神消費是最爲關鍵的一個環節,這也是真正的機遇所在。

抓消費,重要的是抓精神消費,這是一個極大的市場,一旦井噴是了不得的。影視、短視頻、旅遊都是精神消費的一部分,而這些還能深度結合。

李子柒就是一個典範,她的崛起說明一個新時代出現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短視頻結合,讓沉睡的珍貴資源復活了。爲什麼這些資源之前發揮不出效力呢?因爲缺少渠道,而短視頻這樣的手段就是新的渠道。

於是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藉助新渠道,成爲了全球時尚新寵,對於國家而言這是一種更有效的外宣。從消費者層面來說,文旅產業的機遇期也來了。

因爲現在的消費者需求升級了,人們開始返璞歸真,這種從城市迴歸鄉村、從工業文明迴歸自然文明會是一種趨勢。鄉村生活、自然體驗會成爲未來市場的潮流,文旅產業需要向這方向轉型。新基建時代,會讓這種迴歸進一步加速,而內容產業會迎來新的春天,商業精英們會開始思考這個市場。

一味追求大城市生活的時代會逐漸結束,超級城市的虹吸效應也會逐漸變弱。這是一種反彈:未來國家和行業需要對市場進行相應引導,讓市場更合理化地發展。

人們會開始回到“原鄉”,“原鄉”不一定是一個人的家鄉。比如我有個朋友去了一趟貴州,結果被當地的風景、氛圍吸引,決定辭去工作在當地做民宿。之後幾十個朋友也跟着去做了民宿,其實這個地方已經成爲了這批人心中的“原鄉”。

當回到原鄉的人變多後,城市文化和文明會和鄉村進一步結合,這樣能碰撞出許多新的商機、生活方式、消費場景,更多的李子柒也會出現。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平衡,比如民宿的數量。如果一個地方的民宿過多,其實平衡會被打破。在這種迴歸“原鄉”的趨勢下,平衡問題會是各方需要留意的關鍵。在文旅產業發展時,我們需要非常謹慎地對待平衡問題,避免過熱和泡沫化。

《大國大民》

既寫給後浪,也寫給過來人

關於《大國大民》,我希望它能夠帶給人的感受是四個字“開卷有益”。我希望這是一部關於中國的通識讀本。不論你是懵懂中思考世界的高中生大學生、職場中拼搏的年輕人還是開始反思世界的過來人,都可以通過閱讀這本書找到屬於自己的收穫。

關心中國的人,透過字裏行間能看到一個關鍵時期的複雜中國,讀出中國的浩大與變遷;關注自我提升的讀者,也能從書中讀出人情練達的道理,開拓格局與襟懷,以包容的姿態與身邊來自不同地域、五湖四海的朋友共處;

即使你只是好奇各地的風土人情,風味美食,這本書也能滿足你的需求,多年來我出差儘量不住標準化的酒店,儘量不喫千篇一律的筵席,只要有時間就一定上窮街陋巷,去探訪當地美食,陝西的羊肉燴麪、河南的胡辣湯、四川的麻辣燙、重慶的小面、陽澄湖的大閘蟹、潮汕的打冷、廣西的螺螄粉,貴州的粉面……

全國各地美食可以說如數家珍,這些東西其實也強化了你的工作能力和對生活的愛好。一本好書需要和讀者豐富的人生相結合,演化成萬千世界,這纔是我真正想帶給讀者的體驗。

關於後浪,老一輩總喜歡感慨今不如昔,我也不例外,我是在寫《大國大民》的過程中,逐漸想開了新陳代謝的規律,我們這一代從極左年代走過來的人,非常羨慕這一代年輕人,他們有選擇自己命運與前途的自由,也有着幾代中國人以來最輕的家庭負累,豐富多彩的世界在他們面前展開。

當然一路上,肯定也伴隨着苦惱和挫折,但一個社會的健康發展,永遠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否則國家民族前進的動力從何而來?只有走下坡路的國家,纔會出現“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的年輕人。

作爲一衣帶水的鄰居,日本的兩代人頗有典型性,作爲戰後重建經濟騰飛的建設者,昭和一代以其嚴謹、敬業、拼搏、硬朗的特徵成爲全日本的驕傲,這種精神也與當時日本在諸多領域領先世界的國際地位高度吻合。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經濟飛速發展後成長起來的平成一代。

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曾說,“在日本,當下平成年代的年輕人只關心以自己爲圓心、半徑三米內的事情”,“沒有爭取成功的慾望,學習能力低下也不知進取,遇到困難立馬退縮,一需要思考就馬上放棄,人云亦云,只追隨別人的腳步”。

當然,大前研一的評價未免有失主觀,但昭和、平成兩代人之間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斷裂卻是肉眼可見,這種斷裂的背後,正是日本波折起伏的國運,香港這一代的年輕人同樣如此,在迷茫中走向失序和躁動。

殷鑑不遠,我們要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國運即是人運,大國方有大民,沒有大民支撐的大國也只是一碰即碎的泡影。尤其是年輕人,更要培養寬容自信、大氣醇和的大民氣度。

對後浪們,我的寄語很簡單:我希望你們能夠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做自己有感覺的事,並且持之以恆的做下去,矢志不渝,成功了固然可喜,失敗了,也足以對自己說一句問心無愧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