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 劉備爲了實現政治理想,在出身上着實下了一番功夫,走到哪裏都不忘呼籲自己漢室宗親的身份,而到底是真是真假,那可謂是衆說紛紜。但是劉曄此人卻是地地道道的漢室宗親,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而且其年少知名,人稱有佐世之才,可以說智謀遠超郭嘉。

而這樣一位謀略過人的漢室宗親竟然侍奉曹操祖孫三代,而且他屢獻妙計,對天下形勢的發展往往一語中的。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劉曄很有名,但不在他的功績和歷史影響,而且說實在的,他也沒有多大的功績和歷史影響,他之所以有名,完全在於他的智謀出衆。

《三國志.劉曄傳》記載劉曄多次向曹操、曹丕和曹叡獻策獻計,在重要的問題上發表自己的見解,但多不被採納,因此後人多有感慨:倘若此人之計得用,那麼三國很可能就非今天所見了。足以證明作爲一個謀士其過人的謀略。但是雖然說同屬一流謀士,但又不是諸葛亮、荀彧、郭嘉的那種類型。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實施起來的效果立竿見影,而是說出來的意見、籌劃好的謀略,多數要到事後才能證明是對的,而往往到了那個時候,當初不聽他意見者都後悔不已;另一方面,劉曄的人物品藻功夫似乎比他的謀略水平還要高出不少,他品評的人物最後都八九不離十,幾乎完全和他當初的預料一樣。

劉曄的長處在於情報方面。對於敵情和局勢的分析有過人之處。當曹操到壽春時,要討伐山賊陳策,以前派去的偏將失敗了,曹操問其他的謀士都說不該派兵去,其餘謀士都認爲不該,但是隻有劉曄與曹操羣臣的見解正相反,劉曄認爲山賊陳策等可討、可勝,因爲“往者偏將資輕,而中國未夷,故策敢據險以守”。

而今“天下略定,後伏先誅。夫畏死趨賞”,況且是曹操親征,所以要“先開賞募,大兵臨之”,曹操從之,果如其策。這就是典型的預見:通過對形勢正確的分析、判斷,從而作出正確的預見,以便爲決策提供根據、服務!這正是所謂的“知彼知己”了。

只是可惜的是在此後,劉曄還有更爲著名的漢中提議、徵吳提議,但遺憾的是都並未被採納。在這兩個問題上,劉曄的預見仍然有道理,但曹操、曹丕也有各自的考慮,終未能採納。當時 劉備出兵伐吳之後,東吳很快派遣使者前來表示臣服魏國。當時滿朝大臣紛紛向曹丕表示慶賀。

這時只有劉曄一人頭腦冷靜,斷定孫權是假降,等到同蜀漢的戰爭一旦結束,勢必同曹魏反目。同事劉曄提出了一個足以改變歷史進程的建議:乘此良機進攻東吳。但是他的建議沒有被曹丕採納。不久,東吳大敗蜀漢,也就不再理睬曹魏。這時候曹丕才緩過味了,勃然大怒,準備興兵伐吳。

劉曄認爲此時的東吳剛剛大獲全勝,上下一心,士氣高昂,這時候去進攻,必然不會成功。這次他的建議又沒有被採納,結果曹丕果然無功而返。所以說劉曄時常能夠提出正確的建議,然而卻是與曹丕等謀士想法相反,不遭採納,還受盡冷眼。 然而正當劉曄開始做出改變,不再這般耿直,盡力爲國謀策的時候。

終於有奸佞小人盯上了他,有人嚮明帝進讒構陷劉曄不忠誠,善於揣測上意而有意逢迎,陛下你可以試試劉曄,你真正想說什麼,故意正話反說,看看劉曄是不是順着你的話講,如果劉曄所言都跟你說的截然相反,就說明劉曄經常在揣測您的心機順着你的意思說話。

如果你說什麼劉曄都跟你說的是一樣的話 ,那麼劉曄曲意逢迎的罪責必定坐實無可辯駁!明帝聽信了讒言試了劉曄一波,果然如小人所言劉曄不忠,從此便疏遠了劉曄。劉曄得知自己被算計失去了明帝的信任,受了刺激,於是瘋掉,出爲大鴻臚。實在是令人惋惜不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