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離開深圳了”,在深圳打拼3年的小張最近有點失落。

“來深圳3年了,也沒攢下多少錢,距離買房實在是太遠了,感覺生活根本沒有盼頭。”小張告訴DT君,“正好最近有獵頭給我推薦隔壁東莞的崗位,待遇雖然不如現在,但房價也溫和得多,我有點心動。”

和小張一樣,被一線城市房價勸退的年輕人不在少數。尤其是走在一線城市的地鐵站時,會偶然發現其他城市招攬人才的廣告。它們打着各種“宜居生活、理想工作,還有溫和房價”的口號,不免讓大家的追夢之心產生些許動搖。

但小張也知道,一線城市以外的房價雖然溫和,但收入和未來的前景也低於北上廣深。

爲了給和小張有着同樣處境的年輕人提供一些建議,DT君從國家統計局找到了2014-2018年的房價和收入數據(截至2020年9月15日,國家統計局數據只公佈至2018年底),以收入房價比(當地在崗職工平均年薪/住宅商品房平均售價)爲參考,找出了中國35座主要城市的收入和房價的關係,幫大家看一看哪裏的房價最傷人/溫和,去哪座城市定居性價比更高。全國35座主要城市 收入房價比一覽

首先我們按2018年各主要城市的收入房價排序,收入房價比越低,自然就是對年輕人購房者越不友好的城市。

排在前十的城市,分別是深圳、廈門、北京、杭州、上海、廣州、南京、福州、海口和寧波。

這些城市無一例外是沿海發達城市,一個人一年到頭、不喫不喝,在這裏也僅僅能買到幾平米。比如排在最前面的深圳和廈門,在這兩座城市工作的居民,每年的總收入只夠買不到3平米的房子。如果想要攢出一套60平米的小兩居,理想狀態下,也至少需要20年才能實現。

土地面積緊缺是這兩座城市房價高企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9年,深圳的常住人口達到1344萬,而深圳的面積僅有1997平方千米,平均下來每平方千米有6730人。這個數字大約是上海的2倍,北京的5倍。

深圳有一句口號叫作“來了就是深圳人”,但現在,這句口號被網友調侃成了“深圳,來了就是東莞/惠州人”。因爲不少在深圳工作的人買不起深圳的房子,只能把需求轉移到隔壁的惠州和東莞。不只是住宅,出於成本考慮,華爲在2018年也把一部分產業從深圳搬到了東莞。

廈門也面臨類似的情況,人口集中、核心地帶土地稀缺的現象拉高了全市的平均房價,“廈門島內纔是廈門”的觀念,直到現在仍然困擾着無數前來一展抱負的年輕人。

讓人比較意外的是,除了廈門,收入性價比堪比一線城市的還有杭州。論買房的難度還要高於上海和廣州,這也許可以說明杭州的樓市正在被看好。

我們再來看性價比最高的10座城市。它們分別是銀川、西寧、長沙、蘭州、烏魯木齊、南寧、南昌、重慶、長春和鄭州。

從地理位置來看,它們大多地處中西部地區。在銀川,一年的收入可以買到15.6平方米的房子,除去自己的日常開銷,幾年的可支配收入就足夠在這裏買下一套剛需住房。

如果小張喜歡喫辣,長沙和重慶也足夠讓他感到驚喜。發達的經濟水平配上比較低的房價,這兩座城市值得被加入候選名單。城市收入房價比的四種類型

仔細地研究了這份名單之後,我們發現:排開收入房價比兩極的城市,處於中間地帶的城市中,有上海、杭州這樣“高收入、高房價”的城市,也有海口這樣“低收入、低房價”的城市。

雖然城市之間的性價比殊途同歸,但類型各有不同。

所以我們接下來,將2018年每座城市在崗職工平均年薪、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作對比,並以所有城市的平均值爲分割,劃出了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是高工資、高房價的雙高組。位列其中的有深圳、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這些城市擁有着最多的大公司和更豐富的發展機會,往往是年輕人追夢的首選。與此同時,也有着更大的生存壓力。想要在這些城市買房,要麼看家底,要麼就是看造化。

第二象限是低收入、高房價區。在這個區的城市只有廈門一座城市。在全國35座主要城市中,廈門的在崗職工平均年薪排在第21位,還不如蘭州,但其住宅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卻排名第三,僅以微弱的差距惜敗於北京。從現實角度分析,如果不是對廈門有着深深的執念,最好還是謹慎選擇,或者去島外看看吧。

第三象限是“低收入、低房價”區。青島、合肥、武漢、成都等城市都處於這個象限。在這些城市生活,收入和房價都相對更低。這其中也包括了近幾年發展較快的成都、武漢等城市,TA們在拼命地吸納優質大公司,發展產業園,雖然薪資收入暫時還未達到35座城市平均值,但房價也溫和得多。

第四象限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低房價、高收入”區,入選的只有長沙和濟南兩座城市。

幾乎每篇關於房價的文章都會誇獎到長沙,畢竟這座城市有效地控制了房價,而且生活質量還特別高。

但我們一直都遺忘了濟南。就像很多人覺得青島纔是山東省會那樣,濟南的存在感似乎的確不高。但論宜居,泉城自然不甘落後;論生活熱情,等疫情過了去看一場魯能的比賽,就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熱情。用區域內最高的工資在附近城市買房 情況能好多少?

一番分析下來,我們也發現西部和南部地區的收入房價比確實相對較高。

但小張也表示,自己其實並不急着離開深圳,時機成熟可以先去東莞買套房,用深圳的工資養東莞的房貸。

這正是“深圳,來了就是惠州/東莞人”的情況。小張又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如果我在區域內收入最高的城市工作,但最終選擇去鄰近的城市買房。那麼在哪個區域工作,才能得到最高的效率提升呢?

我們仍然以2018年的數據爲例,並將35座城市按區域劃分,看看哪個地區最適合在區域內異地置業。

從結果來看,由於中西部地區的城市收入房價比相差不大,所以同區域內的異地置業,收入房價比效率提升並不明顯。

比如你在成都工作,但最終要去貴陽、重慶或昆明買房,每年也就能多買0.6-0.8個平方;在長沙工作的人想去武漢買房,每年只能多買0.4個平方,去鄭州能多買1.5個平方。

異地置業畢竟需要一定程度上犧牲未來的發展或是通勤幸福感,像這種稍微努努力就能彌補差距的情況,顯然不是十分適用。

真正能體現出區域內差距的,還是在華東地區和華北地區。

如果你在上海工作,去南昌買房的幸福感是最高的,每年能比在當地工作的人多買7.3平米。要是日後的買房目標在杭州、南京,每年則可以多買1.5-1.6個平方。

如果更遠一些買在濟南買房,不算開銷的話,大約十年左右,就能攢下一套100平米的改善性住房。

當然,與北京相比,上海給購房者們帶來的效率提升,還不夠刺激。

如果你在北京工作,最終到太原或石家莊買房,每年能多買6.4或7.2個平方。就算是房價稍貴的天津,北京打工仔們也可以每年多攢出2.9個平方。

更極端的做法是,北京工作、呼和浩特買房。

如果一位呼和浩特的朋友在家鄉本地上班,一年收入大概能買到9.5平米的房子。但若是先來到北京打拼一番,工作一年賺的錢,就可以在呼和浩特買到18.2平米。攢攢錢,不出幾年,住房自由就可實現。

北漂雖然苦,但確實地爲一部分人創造了衣錦還鄉的機會。剛需or投資? That's a question

當然,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無論是退而求其次另選落腳城,還是異地置業,這無形中都是一次追夢道路上的敗北。如果可以,誰不想在當初首選的那個城市落地生根。

只是,收入房價比的確讓很多人望而生畏。

但這是不是就能說明收入房價比更高的城市就一定更宜居,更適合人才前往?

如果是剛需,可能確實如此。但若是有更長遠的謀劃,房價收入比還有更深次的含義。

如果我們把城市理解成公司,那麼它的房價收入比,就相當於是公司的市盈率。好比亞馬遜在最初的幾年一直是虧損的,市盈率卻一度超過300,資本市場對它仍是趨之若鶩,根本原因在於有良好的預期。

放在城市也一樣,如果它的經濟向陽,人才吸引力足夠,那麼其樓市資源就會愈發稀缺,投資人則會更加看好它的長遠發展,願意投入資金,它的市盈率就會上升。當然,這也給當地的房市帶來了無形中的溢價,提高了投資者入市的門檻,也就是人才在這裏紮根的門檻。

所以,我們嘗試站在更高的視角上,通過35座城市2014年到2018年間的收入和房價變化去觀察它們的發展規律。

爲此,我們將這些城市在崗職工年收入、商品房銷售價格5年間的年複合增長率體現在座標系上,並簡單做了一下線性擬合。

可以看到,對於35座主要城市而言,大家的5年收入複合增長率均高於房價複合增長率。且對於大部分城市來說,兩個參數之間以一定的比例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在趨勢線附近)。

也就是說,相對於房價,大家的收入漲得還是要更快一些。如果一直按照這樣的速度,大家買房按道理會越來越輕鬆。

但這似乎和大家的認知有些不一樣,主要是由於在大城市房價的基數遠遠高於收入,所以即便以更快的速度增長,但收入增長的絕對值依舊難以和房價相比。

以上海爲例,2018年,在崗職工平均年薪爲14萬元,住宅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爲28981元/平方米,不算各種稅費,一套100平米的房子也需要將近290萬。即使只算35成的首付也要101萬,按現在的年薪和複合增長率來算,這套房子的首付一年增長5.66萬,而年薪一年只能增長8000多元。

所以怎麼看,都是離買房越來越遠了。

與上海類似的,還有趨勢線上的深圳、北京、廈門等城市,TA們可以理解爲在歷史長河中發展最被大家看好的一批城市,自然也就享受了更多的“房產投資紅利”。而趨勢線下距離較遠的銀川、蘭州等城市,由於沒有更多的“業績亮點”,所以它的“股票”即便便宜,也鮮有人買。

所以,即便一直被吐槽與居民實際可承受能力相差太遠,但這些期望值較高的城市仍然每年吸引着無數的年輕人接踵而來。畢竟,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投資1760塊一股的茅臺,總比10塊錢一股不知名的股票要穩妥的多。

但是歷史的進程發展到現在,趨勢線上的城市前景究竟如何,趨勢線下是不是存在默默發展而“被低估”的城市,我們也不好說。

一切都需要交給時間來驗證。

作 者 | 阿 米

編 輯 | 羅仙貝

設 計 | 鄭舒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