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識人向來是一件難事。一個人到底值不值得交往,單從表面是不可能完全看出來的。以下這二點,或許可以助你看清,誰纔是值得你去付出和深交的人。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識人向來是一件難事。一個人到底值不值得交往,單從表面是不可能完全看出來的。以下這二點,或許可以助你看清,誰纔是值得你去付出和深交的人。

杜月笙曾說:“人可以不識字,不可以不識人。”

如何認識不同性情的人,對於共事、交往、合作,無疑十分重要,而曾國藩早就告訴了我們識人術。

1

觀神識人。

晚清重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譽爲“晚清第一名臣”、“官場楷模”。他力挽狂瀾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興”時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學問文章兼收幷蓄,被譽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爲師爲將爲相一完人”。

曾國藩的成功有許多因素,但能正確識人用人,選賢任能,可以說是其事業成功的一大法寶。

“一個好漢三個幫”,曾國藩的成功,和他善於選人和用人密切相關。曾國藩一生閱人無數,也用人無數,有統計說當時清朝1/4以上的官員都是他提拔任用的包括李鴻章,左宗棠。

曾國藩以善於識人聞名,其中一個識人的主張,就是“觀神”。

他說:“文人論神,有清濁之辨。”

曾國藩認爲,觀神識人,可以看“神”的清濁。

神昏而濁,就如同一潭渾濁的水。

“眉宇間大有清氣,志趣亦不庸鄙,將來或終有成就。”曾國藩先生識人的方法之一,是能通過一個人的五官眉眼,來分析這個人的志向高低,再根據此來用人。

曾國藩認爲,“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脣。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有一次,李鴻章帶着三個人去見曾國藩,碰巧曾國藩出去散步,李鴻章便讓此三人在門口等候。

當曾國藩回來的時候,看到門口有三個人,他左邊看一眼,右邊看一眼,中間看一眼,什麼話也沒說就走了進去。

李鴻章問老師對此三人的評價,曾國藩回答道:“左側之人可用,但只可小用:右側之人萬萬不可用;中間之人可用,且可大用。”

李鴻章對老師“一眼識英雄”非常敬佩,問其原因,曾國藩說:“左側這個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再看他一眼,他就把眼皮順了下來,不敢再與我對眼神了。這說明他心地比較善良,但是氣魄不夠展開,所以可用,但只可小用。

右側這個人,在我看他的時候,他不敢看我,當我不看他的時候,他又偷偷地看我,很明顯這個人心術不正,所以萬萬不可用。

然而,中間這個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上上下下掃他一眼,他又堂堂正正地打量了我一番。說明此人心胸坦蕩,氣魄寬廣,可用,而且可以大用。李鴻章幡然領悟,並遵照老師的指點派用此三人。

事實證明,曾國藩看得很準,那個人就是後來在臺灣保衛戰中聞名於世的淮軍將領劉銘傳,後任臺灣首任巡撫。這個識人的故事在當時被廣爲傳頌。

有這樣一個故事,曾國藩在見到恭親王奕欣本人之前,曾看過他的照片,就對他的同伴說了這樣一番話:“此人倒是一個翩翩美少年,可惜舉止略微輕佻了一些,看來難以託負重任;身處周公之位,卻無周公之望。”就這麼短短几句話,就把王奕欣後來的經歷都預測了。

2

以德識人。

曾國藩察人,並非全憑相貌,他更善於在日常生活中“聽其言量其心志,觀其行測其力,析其作辨其才華,聞其譽察其品格”。

曾國藩雖然“求才不遺餘力”,但在具體任用上“廣中求慎”,慎之又慎,並有嚴格的統一要求,即注重人才的品德。

爲此他提出,“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爲主”;“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可重用”。

表現欲過強的人,不可久用;有大才而性格偏激之人要慎用;標榜“主動喫虧之人”要慎用;才高德薄名聲不佳者、才德平平遷升太快者、個人不願出仕者不可推薦。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曾國藩上奏用人三策,認爲“今日急務,首在用人,人才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 ,其提議深受咸豐帝稱讚,謂之“剴切明辯,切中情事,深堪嘉納”。不久,曾國藩向朝廷舉薦王慶雲、江忠源等人,結果這些人日後都成爲了清朝的主要官員。

李開復說,“我把人品排在人才所有素質的第一位,這超過了智慧、創新、情商、激情等,我認爲如果一個人的人品有了問題,這個人就不值得一個公司去考慮僱用他。”

人品永遠大於能力。人品不過關,其他都免談。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對一個人的評價,不可視其財富出身,不可視其學問高下,而應視其品格的好壞。”

識人,終究要看他人品是否好,而不是隻看外表和能力。

以德識人,才能稱的上是一個有真知灼見之人。

識人是一種能力,不識貨,半世苦,不識人,一世苦。閱人無數,不如閱人有術!

圖片來源於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