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识人向来是一件难事。一个人到底值不值得交往,单从表面是不可能完全看出来的。以下这二点,或许可以助你看清,谁才是值得你去付出和深交的人。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识人向来是一件难事。一个人到底值不值得交往,单从表面是不可能完全看出来的。以下这二点,或许可以助你看清,谁才是值得你去付出和深交的人。

杜月笙曾说:“人可以不识字,不可以不识人。”

如何认识不同性情的人,对于共事、交往、合作,无疑十分重要,而曾国藩早就告诉了我们识人术。

1

观神识人。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的成功有许多因素,但能正确识人用人,选贤任能,可以说是其事业成功的一大法宝。

“一个好汉三个帮”,曾国藩的成功,和他善于选人和用人密切相关。曾国藩一生阅人无数,也用人无数,有统计说当时清朝1/4以上的官员都是他提拔任用的包括李鸿章,左宗棠。

曾国藩以善于识人闻名,其中一个识人的主张,就是“观神”。

他说:“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曾国藩认为,观神识人,可以看“神”的清浊。

神昏而浊,就如同一潭浑浊的水。

“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曾国藩先生识人的方法之一,是能通过一个人的五官眉眼,来分析这个人的志向高低,再根据此来用人。

曾国藩认为,“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有一次,李鸿章带着三个人去见曾国藩,碰巧曾国藩出去散步,李鸿章便让此三人在门口等候。

当曾国藩回来的时候,看到门口有三个人,他左边看一眼,右边看一眼,中间看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进去。

李鸿章问老师对此三人的评价,曾国藩回答道:“左侧之人可用,但只可小用:右侧之人万万不可用;中间之人可用,且可大用。”

李鸿章对老师“一眼识英雄”非常敬佩,问其原因,曾国藩说:“左侧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再看他一眼,他就把眼皮顺了下来,不敢再与我对眼神了。这说明他心地比较善良,但是气魄不够展开,所以可用,但只可小用。

右侧这个人,在我看他的时候,他不敢看我,当我不看他的时候,他又偷偷地看我,很明显这个人心术不正,所以万万不可用。

然而,中间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上上下下扫他一眼,他又堂堂正正地打量了我一番。说明此人心胸坦荡,气魄宽广,可用,而且可以大用。李鸿章幡然领悟,并遵照老师的指点派用此三人。

事实证明,曾国藩看得很准,那个人就是后来在台湾保卫战中闻名于世的淮军将领刘铭传,后任台湾首任巡抚。这个识人的故事在当时被广为传颂。

有这样一个故事,曾国藩在见到恭亲王奕欣本人之前,曾看过他的照片,就对他的同伴说了这样一番话:“此人倒是一个翩翩美少年,可惜举止略微轻佻了一些,看来难以托负重任;身处周公之位,却无周公之望。”就这么短短几句话,就把王奕欣后来的经历都预测了。

2

以德识人。

曾国藩察人,并非全凭相貌,他更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听其言量其心志,观其行测其力,析其作辨其才华,闻其誉察其品格”。

曾国藩虽然“求才不遗余力”,但在具体任用上“广中求慎”,慎之又慎,并有严格的统一要求,即注重人才的品德。

为此他提出,“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可重用”。

表现欲过强的人,不可久用;有大才而性格偏激之人要慎用;标榜“主动吃亏之人”要慎用;才高德薄名声不佳者、才德平平迁升太快者、个人不愿出仕者不可推荐。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上奏用人三策,认为“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 ,其提议深受咸丰帝称赞,谓之“剀切明辩,切中情事,深堪嘉纳”。不久,曾国藩向朝廷举荐王庆云、江忠源等人,结果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了清朝的主要官员。

李开复说,“我把人品排在人才所有素质的第一位,这超过了智慧、创新、情商、激情等,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的人品有了问题,这个人就不值得一个公司去考虑雇用他。”

人品永远大于能力。人品不过关,其他都免谈。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不可视其学问高下,而应视其品格的好坏。”

识人,终究要看他人品是否好,而不是只看外表和能力。

以德识人,才能称的上是一个有真知灼见之人。

识人是一种能力,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苦。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

图片来源于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