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師二二四團:荒漠競換綠裝

十四師二二四團和泰新村居民在散步(資料圖片)。 劉秋月

出和田,駕車駛上國道315線,向西而行,道路兩旁目之所及皆是戈壁。約莫行駛一個多小時,視線中突然出現了綠色,先是零星的幾點,進而便大片大片地湧進視野。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二二四團到了。碩果累累的果園、縱橫交錯的道路、整齊林立的樓房、熱鬧非凡的商鋪……處處顯示着勃勃的生機。

然而,誰能想到2003年以前,這裏還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一處無名之地。

荒漠變綠洲,不僅是二二四團艱苦卓絕改善環境的生動實踐,更是二二四團從無到有砥礪奮進的真實寫照。

數據無聲,卻是最有力的證明。二二四團2019年完成生產總值9.4億元,同比增長5.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98億元,同比增長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95萬元,同比增長31.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34億元,同比增長3.6%;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600萬元,同比增長12.4%;在崗職工平均工資69392元……二二四團幹部羣衆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不斷創造着新的發展成就。

植樹造林,綠富同興

“2009年來團裏的時候,到處都是沙土,啥都種不活。”二二四團八連職工申金星說,“防護林種起來了,不僅治住了沙,地裏的收成也比以前好了。”

二二四團自組建以來,堅持以保護生態環境爲前提,連續多年在沙漠前沿植樹造林,各連隊採用喬、灌、草結合和網、帶、片相貫聯的“三線”造林方式,將綠色一點點向沙漠腹地播撒,每年植樹造林都在2萬畝以上。

如今,二二四團30萬畝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已建成農田防護林1.9萬畝、大型防風固沙基幹林4700餘畝、道路綠化林2400餘畝、紅棗等特色經濟林15萬餘畝,實現條田100%林網化,森林覆蓋率從過去的2.3%提高到現在的52.89%……二二四團先後榮獲“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突出貢獻單位”“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先進集體”等稱號。

樹活了,草綠了,風沙少了。但是,沒有肥沃的土壤,沒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裏如何發展壯大?

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經過多方調研論證,二二四團將目光瞄準了以紅棗種植爲主的特色林果業,先是從山東、河南等地引進優質紅棗品種,後與石河子大學等院校合作,改良培育出適合在沙地種植的“和田玉棗”,深受市場歡迎,紅棗產業業已成爲該團名副其實的綠色富民產業。

建城興業,引才聚財

“住進新樓房,天然氣有了,水電暖也通了,現在的生活真好!”自從入住樓房,二二四團一連老黨員危光紅時常這樣感嘆。而這也是二二四團廣大職工羣衆的共同感受。

自2003年掛牌成立以來,二二四團始終把改善民生、全面提升職工羣衆生活幸福指數作爲城鎮化建設的出發點,加大團場住宅小區、道路建設力度,擴大保障性住房覆蓋面,改善職工羣衆居住條件。

近年來,二二四團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城鎮提升改造等項目7個,建設保障性住房3500多套,進一步完善了電網、供排水、供熱、通信和垃圾處理等設施,城鎮面貌日新月異。

“隨着團場居民越來越多,對家居建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藉助團場城鎮化發展的契機,我的創業之路也走得更加順暢。感謝團場給我們搭建了一個創業的平臺。”二二四團卓藝家居建材店老闆張益瑋說。

近年來,二二四團堅持以城鎮化發展爲抓手,不斷健全城鎮服務功能,增強城鎮聚集產業、吸納就業和輻射帶動能力,想方設法拓寬職工羣衆多元增收渠道,從而使職工羣衆有信心紮根團場、有決心維穩戍邊。

產業融合,一舉多得

位於二二四團十二連的桑蠶養殖廠房,一排排養蠶架整齊排列,進食桑葉的桑蠶發出的沙沙聲不絕於耳。

爲了更好推動團場經濟發展,改變“一棗獨大”的局面,二二四團於2017年開始在十二連種桑養蠶,併成立了新疆戈壁屯田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

“我們與和田地區的絲紡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蠶繭銷售不成問題。”合作社負責人賈亞磊說,“爲增加收益,從去年開始,我們在桑樹地裏套種了葫蘆瓜、辣椒等作物,還通過招商引資與崑玉市的一家水產養殖公司合作開發桑基魚塘,發展前景很好。”

二二四團十二連種桑養蠶的成功實踐,正是該團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二二四團堅持走“優棗、強畜、興特色”發展之路,着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物流商貿業等產業融合,實現農業發展“接二連三”,取得顯著成果。2018年,該團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確定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範先導區”。

二二四團經濟發展辦公室副主任薛珂說:“今後,我們還將堅持‘公司+兩委+合作社+職工’的模式,促進紅棗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建設優質飼草基地,推動形成畜牧養殖業全產業鏈;用好現有的381座大棚,發展高效特色設施農業,不斷釋放產業融合的幾何效應,實現一舉多得。”

兵地一家,共建共融

6月28日一大早,來自皮山縣木吉鄉的農民麥麥提·麥麥提阿卜拉和妻子就來到二二四團二連職工王恩培家的棗園裏,開始了一天的抹芽工作。

過去,麥麥提一直在家種核桃、玉米,收入微薄。2019年經人介紹,麥麥提來到王恩培家的棗園打工,不到半年時間,就掙了2萬多元。嚐到甜頭的他,原打算今年一開春就外出務工,但疫情打亂了計劃。4月份,他帶着妻子一起來王恩培家打工。“我們兩口子一起幹,肯定能掙更多錢,好日子還在後頭呢。”麥麥提笑着說。

如今在二二四團,像麥麥提這樣來自周邊縣鄉的少數民族勞務工還有很多。

每年3月至9月紅棗管理的關鍵期,二二四團都需要大量勞動力,這爲地方少數民族羣衆提供了就業機會。如今,到團場打工,已成爲周邊縣鄉羣衆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此外,爲助力地方紅棗產業發展,二二四團發揮技術優勢,與周邊縣鄉建立技術幫扶機制,每年組織農業技術骨幹地赴地方開展技術培訓。

建團以來,二二四團始終堅持“兵地一盤棋”思想,充分發揮兵團“穩定器、大熔爐、示範區”作用,與毗鄰的墨玉縣、皮山縣在勞務輸出、技術示範、文化交流等方面合作,形成了兵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建共融”的良好局面。

多點發力,齊奔小康

“以前我家就種幾畝小麥,一年掙不了多少錢。搬到這裏後,我們住進了新房子,分到了地,我還在家門口的廠子找到了工作。好好幹,日子會一天比一天好。”在崑玉市金泰紡織品有限公司和泰新村分廠,女工阿米乃·米吉提談到這幾年的生活變化時,深有感觸地說。

阿米乃·米吉提原是和田地區墨玉縣胡木旦村的農民。2014年12月26日,在自治區黨委、兵團黨委的部署下,二二四團接管了墨玉縣胡木旦村和英阿瓦提村,並在團部附近爲“兩村”羣衆建設了新的居住點——和泰新村。2016年年底,阿米乃·米吉提和“兩村”的其他540戶村民一起,搬進和泰新村。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受人多地少、自然稟賦差、文化水平低等因素制約,“兩村”羣衆生活普遍貧困。

貧困不除,難言小康。二二四團舉全團之力決勝脫貧攻堅——將新開發的1.3萬畝土地,按照每戶25畝的標準劃分給村民;連隊職工“一對一”幫助村民種植紅棗;投資800餘萬元建立畜牧養殖區,提供1000只扶貧羊帶動村民發展養殖業;建設衛星工廠,方便村民在家門口就業……2018年年底,二二四團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兩村”羣衆生活日益改善。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的開始。二二四團黨委負責人肖飛說:“下一步,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推動團場經濟社會發展,帶領職工羣衆走向小康生活。”(黃毅軒 餘雪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