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师二二四团:荒漠竞换绿装

十四师二二四团和泰新村居民在散步(资料图片)。 刘秋月

出和田,驾车驶上国道315线,向西而行,道路两旁目之所及皆是戈壁。约莫行驶一个多小时,视线中突然出现了绿色,先是零星的几点,进而便大片大片地涌进视野。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到了。硕果累累的果园、纵横交错的道路、整齐林立的楼房、热闹非凡的商铺……处处显示着勃勃的生机。

然而,谁能想到2003年以前,这里还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一处无名之地。

荒漠变绿洲,不仅是二二四团艰苦卓绝改善环境的生动实践,更是二二四团从无到有砥砺奋进的真实写照。

数据无声,却是最有力的证明。二二四团2019年完成生产总值9.4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98亿元,同比增长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95万元,同比增长31.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4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00万元,同比增长12.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9392元……二二四团干部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断创造着新的发展成就。

植树造林,绿富同兴

“2009年来团里的时候,到处都是沙土,啥都种不活。”二二四团八连职工申金星说,“防护林种起来了,不仅治住了沙,地里的收成也比以前好了。”

二二四团自组建以来,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连续多年在沙漠前沿植树造林,各连队采用乔、灌、草结合和网、带、片相贯联的“三线”造林方式,将绿色一点点向沙漠腹地播撒,每年植树造林都在2万亩以上。

如今,二二四团30万亩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已建成农田防护林1.9万亩、大型防风固沙基干林4700余亩、道路绿化林2400余亩、红枣等特色经济林15万余亩,实现条田100%林网化,森林覆盖率从过去的2.3%提高到现在的52.89%……二二四团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等称号。

树活了,草绿了,风沙少了。但是,没有肥沃的土壤,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如何发展壮大?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经过多方调研论证,二二四团将目光瞄准了以红枣种植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先是从山东、河南等地引进优质红枣品种,后与石河子大学等院校合作,改良培育出适合在沙地种植的“和田玉枣”,深受市场欢迎,红枣产业业已成为该团名副其实的绿色富民产业。

建城兴业,引才聚财

“住进新楼房,天然气有了,水电暖也通了,现在的生活真好!”自从入住楼房,二二四团一连老党员危光红时常这样感叹。而这也是二二四团广大职工群众的共同感受。

自2003年挂牌成立以来,二二四团始终把改善民生、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加大团场住宅小区、道路建设力度,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改善职工群众居住条件。

近年来,二二四团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城镇提升改造等项目7个,建设保障性住房3500多套,进一步完善了电网、供排水、供热、通信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城镇面貌日新月异。

“随着团场居民越来越多,对家居建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借助团场城镇化发展的契机,我的创业之路也走得更加顺畅。感谢团场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创业的平台。”二二四团卓艺家居建材店老板张益玮说。

近年来,二二四团坚持以城镇化发展为抓手,不断健全城镇服务功能,增强城镇聚集产业、吸纳就业和辐射带动能力,想方设法拓宽职工群众多元增收渠道,从而使职工群众有信心扎根团场、有决心维稳戍边。

产业融合,一举多得

位于二二四团十二连的桑蚕养殖厂房,一排排养蚕架整齐排列,进食桑叶的桑蚕发出的沙沙声不绝于耳。

为了更好推动团场经济发展,改变“一枣独大”的局面,二二四团于2017年开始在十二连种桑养蚕,并成立了新疆戈壁屯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我们与和田地区的丝纺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蚕茧销售不成问题。”合作社负责人贾亚磊说,“为增加收益,从去年开始,我们在桑树地里套种了葫芦瓜、辣椒等作物,还通过招商引资与昆玉市的一家水产养殖公司合作开发桑基鱼塘,发展前景很好。”

二二四团十二连种桑养蚕的成功实践,正是该团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二二四团坚持走“优枣、强畜、兴特色”发展之路,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物流商贸业等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发展“接二连三”,取得显著成果。2018年,该团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先导区”。

二二四团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薛珂说:“今后,我们还将坚持‘公司+两委+合作社+职工’的模式,促进红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优质饲草基地,推动形成畜牧养殖业全产业链;用好现有的381座大棚,发展高效特色设施农业,不断释放产业融合的几何效应,实现一举多得。”

兵地一家,共建共融

6月28日一大早,来自皮山县木吉乡的农民麦麦提·麦麦提阿卜拉和妻子就来到二二四团二连职工王恩培家的枣园里,开始了一天的抹芽工作。

过去,麦麦提一直在家种核桃、玉米,收入微薄。2019年经人介绍,麦麦提来到王恩培家的枣园打工,不到半年时间,就挣了2万多元。尝到甜头的他,原打算今年一开春就外出务工,但疫情打乱了计划。4月份,他带着妻子一起来王恩培家打工。“我们两口子一起干,肯定能挣更多钱,好日子还在后头呢。”麦麦提笑着说。

如今在二二四团,像麦麦提这样来自周边县乡的少数民族劳务工还有很多。

每年3月至9月红枣管理的关键期,二二四团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为地方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如今,到团场打工,已成为周边县乡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此外,为助力地方红枣产业发展,二二四团发挥技术优势,与周边县乡建立技术帮扶机制,每年组织农业技术骨干地赴地方开展技术培训。

建团以来,二二四团始终坚持“兵地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兵团“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作用,与毗邻的墨玉县、皮山县在劳务输出、技术示范、文化交流等方面合作,形成了兵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建共融”的良好局面。

多点发力,齐奔小康

“以前我家就种几亩小麦,一年挣不了多少钱。搬到这里后,我们住进了新房子,分到了地,我还在家门口的厂子找到了工作。好好干,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在昆玉市金泰纺织品有限公司和泰新村分厂,女工阿米乃·米吉提谈到这几年的生活变化时,深有感触地说。

阿米乃·米吉提原是和田地区墨玉县胡木旦村的农民。2014年12月26日,在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的部署下,二二四团接管了墨玉县胡木旦村和英阿瓦提村,并在团部附近为“两村”群众建设了新的居住点——和泰新村。2016年年底,阿米乃·米吉提和“两村”的其他540户村民一起,搬进和泰新村。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受人多地少、自然禀赋差、文化水平低等因素制约,“两村”群众生活普遍贫困。

贫困不除,难言小康。二二四团举全团之力决胜脱贫攻坚——将新开发的1.3万亩土地,按照每户25亩的标准划分给村民;连队职工“一对一”帮助村民种植红枣;投资800余万元建立畜牧养殖区,提供1000只扶贫羊带动村民发展养殖业;建设卫星工厂,方便村民在家门口就业……2018年年底,二二四团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两村”群众生活日益改善。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二二四团党委负责人肖飞说:“下一步,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动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带领职工群众走向小康生活。”(黄毅轩 余雪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