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昨天,我看了2017年底主持人易立竞对黄晓明的采访,感触很深。

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在不惑之年的明星,从众人所爱,到被人质疑,再到寻找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或许对每个中年人来说,都具有借鉴意义。

其中有关如何看待外界评价的问题、如何给自己定位的问题,以及如何过好自己人生的问题。

今天的文章,我就从黄晓明的经历中来说说,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该怎样过好余生。

黄晓明出生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长辈和晚辈之间、亲戚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之间都是和和睦睦,充满爱的,这些善意和美好促使他成为一个好人。

但是,当一个人过于好时,就不会拒绝,包括对粉丝有求必应,对朋友无限帮忙等等,而不懂拒绝,就容易被人利用,进而慢慢成为老好人。

黄晓明在采访中坦言,自己做了很多错事,严重被消费,最后就是在消耗自己。

当时的大红大紫,让他迷失了方向,众人簇拥,享受光环的同时,也是在捧杀的过程,只是那时的他没有意识到,因为周围人都是在说他好,而他又碍于情面,不懂拒绝,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很多负面评价。

我们都渴望成为一个好人,但好人应该有底线,就像黄晓明说的,在帮助他人提升的同时,也不能消耗自己。

换句话说,我们的善良要带点锋芒。

锋芒、拒绝,就是我们做人的界限。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界限的,哪怕是最亲密的人,也是需要空间和自由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拥有边界意识,是我们成为一个真正好人的关键,否则就是滥好人。

那些不懂拒绝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过于在意外界评价的人。

黄晓明说,自己小时候被家里保护得太好,很多事都是父母在替自己做主,过于懂事,总是在意他人的感受,不忍心拒绝的同时,也渴望他人的肯定,加上,小时候看的都是武侠小说,希望自己也能行侠仗义,所以会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

但这样的英雄情结,让他付出了代价,即失去了自己。其实也是因为他的不成熟,生活太顺利,成长慢导致的。

所以,他在节目中说,"我是一个40岁的躯壳,但住着一个28岁的小朋友在里面,我依然还是对待这个世界的看法不够成熟,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一个问题"。

人都渴望他人的认同,但如果以失去自己选择的权利为代价,那就会活得很纠结、拧巴。

也就是说,我们要明白外界的评价标准和内在评价标准,哪个更重要,哪个是核心。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有选择权,问题在于自己如何选择。

黄晓明因"not at all"、"我不是一个演技派"的广告语等事件,引来众人谩骂、嘲讽,一度产生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但是,当他拍完《中国合伙人》那部电影,内心淤积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后,逐渐走出了阴影。

那时的他也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其一,断舍离。

在采访中,黄晓明说了好几次希望自己40岁后,活得轻松点儿,简单点儿,其实就是断舍离。

就像《断舍离》一书中说的,断舍离,是清爽流畅感的"场""空间""时间"的创造方法。它不是"要•不要"的短视视点,而是,我想要什么样的状态?空间想要什么样的状态?

黄晓明认为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是给自己做减法。这也是他近些年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原因,降低曝光率,好好拍戏。

其二,尊重自己的感受。

黄晓明告诉现在的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想法,不要太关心别人的想法,也不想别人过多地关心自己,其实,他想做的就是尊重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的,尊重自己的感觉,聆听自己的心,才会感受到幸福。

以前,黄晓明被外界的评价、公司的安排推着走,现在的他,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开心的事情,而这就是在尊重自己,活出自己。

其三,真正有实力,才是关键。

当主持人问黄晓明,若干年后,有人提到你,你希望是怎样的评价?

他说,好演员。

确实,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要成为一个好演员。因为他明白,如果没有好作品,无论自己做什么,外界都会用负面评价;如果有好作品,外界的看法会完全不同。

当然,那时的他也不会那么在意外界的评价了,他更在意自己在表演上的突破,去尝试不同角色,哪怕是配角,只要自己想去演,也是一件很满足的事情。

黄晓明在采访中坦言,那两年(2010年到2011年)的负面评价对自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更感谢那段经历,因为他说那是自己必须要经历的,且越早经历越好。

因为越早经历,成长得越快,更早认清自己,接纳那个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真正进步。更重要的是,外界的质疑声并没有真正把他打倒,只是站得难看点儿,好在还有机会,让自己站得直点儿。

对于黄晓明来说,到了40岁才学会做一个公众人物,明白不将就,静下心来好好拍戏,拿出好作品,才是硬道理,也是过好余生的关键。

对于普通大众的我们来说,也该好好想想,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怎么去做好它,以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毕竟,自己的人生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