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說史

常言道: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老的時候不看三國,而年輕的時候不看水滸,那麼爲何會有這麼一個說法呢?

這是因爲三國裏講的都是謀略,年老閱歷就多了,心思也就多了,再看或許會精明到無以復加,而年輕人容易衝動,水滸裏動不動都是意氣用事,看得多了也容易受到影響。

不管這句常言究竟有沒有道理,不過作爲四大名著,在上學時期,老師還是要求要多讀多看,而年少時期的我,自然也把水滸看了數遍。

好在當時雖然年少輕狂,但並沒有因爲書中的情節而衝動,反倒覺得書中的人物是可憐的。

108位好漢,最終得到好下場的卻沒有幾個。

而這些好漢中及時雨宋江卻是讓很多人不滿的,覺得如果宋江不響應宋廷的招安,而是自立門戶,說不定還能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當然想是這麼想,但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原因也很簡單,因爲《水滸傳》裏的故事,大多都是虛構出來的,不過宋江確實是歷史上存在的,而英雄好漢聚集的梁山也是存在的,而梁山好漢阻擋官軍和打擊官軍的八百里水泊也是存在的。

但是這裏就有一個疑問了,因爲現在的八百里水泊和梁山並不在一個地方,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水滸的發源地如今已經沒八百里的水域了。

那麼八百里水泊和梁山分別在現在的什麼地方呢,水滸的發源地又是哪個,八百里水泊裏的水又去哪了呢?

我們一起來看。濟寧梁山縣:我是水滸的發源地,梁山好漢就是這麼來的

攤開一張地圖,我們可以發現,梁山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屬於濟寧市,很多人也因爲梁山縣的名字,而認爲它便是水滸故事的發源地,畢竟有梁山好漢這一說。

但是看一下縣誌,我們便會發現,梁山縣以前並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壽張縣,新中國成立之後,壽張縣才更名爲梁山縣,這也是梁山作爲行政區域名稱的正式亮相。

梁山縣得名,是因爲當地還真有一座叫梁山的山,只不過這座山很小,稱之爲丘則更爲貼切些,而它的四周除了有後來人工挖鑿的水塘之外,是根本沒有水的,更別說八百里的水域了。

現在梁山縣裏還有梁山風景區,裏面除了各種水滸裏的“山名”之外,還有一座梁山寨,置身其中彷彿真回到了幾百年前的梁山中一般,只不過這一風景區是後來根據水滸傳而特意打造的罷了,用一句話形容的話,即:確實很像但並不是。

值得一說的是,梁山還是全國有名的武術之鄉,流傳有梁山功夫(又稱午門功夫),據說是北宋末宋江等梁山好漢與建福寺方丈圓通共同創立的武術流派,現在已經成爲了和少林、武當、峨眉齊名的中華武術四大流派之一。泰安東平縣:我纔是水滸的發源地,我有八百里水泊

梁山縣有梁山之名,而卻少了八百里水泊,這就給了泰安市東平縣機會,因爲東平縣有一個不小的湖——東平湖,並且直言,這就是宋代的八百里水泊,於是乎,東平縣就打出了這一名頭,以此來和梁山爭奪水滸故事發源地的稱號。

也正是因爲這,這兩個縣因爲地名,還打起了官司,爭得那叫一個不可開交,畢竟水滸那麼有名氣,誰都想要。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東平縣的東平湖,卻被人扒出來,它的形成並不是因爲年代久遠,八百里水泊面積逐漸縮小而形成,而是在上世紀60年代開鑿的人工湖,所以東平湖自然也不是水滸中的八百里水泊。

不過饒是如此,也不影響東平縣的自我發揮,東平縣圍繞着東平湖也建立了東平湖風景區,裏面還建有水滸影視城,最新版的《水滸傳》在拍攝時還在這裏拍攝過。菏澤鄆城縣、聊城陽穀縣:我們也來湊一波熱鬧

其實關於水滸故事的發源地,山東省的其他一些地方,也在極力塑造相關的文化,打一打感情牌。

比如說菏澤市的鄆城縣,就有着中國好漢之鄉的稱呼,此外還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的說法,也想着把水滸故事的發源地拉到自家門口。

再比說聊城的陽穀縣,就有武松打虎的景陽岡,仗着武松的名氣之大,陽穀縣倒也小有名氣,尤其是陽穀縣的酒文化更是一絕,在宋徽宗年間,景陽岡的酒就被稱爲“透瓶香”、“三碗不過岡”和“出門倒”。

話又說回來了,水滸的故事有很多,當然也不是發生在一地,究竟哪裏才能被稱爲水滸故事的發源地呢,這點並沒有確切的說法,反正只要和水滸能扯得上關係的,那就有文章可做,這也就造成了水滸文化在這些地方不能統一,景區也重複建設等一系列的問題。

所以,八百里水泊和梁山現在雖然不在同一個地方,但當地也都有着水滸的故事,只不過水已經再也沒有八百里了,有的也只是人工建造的湖而而已。

那麼水滸中的水究竟有沒有呢,在歷史上是否存在呢?

這點是可以肯定的,正如《宋史·張叔夜傳》中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頕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由此可見,當時宋江一夥人,確實在水上和官兵交戰了,只不過並未形成什麼氣候,便被朝廷鎮壓了,而宋江等人截獲了十餘艘巨船也印證了當時是有水域的,那麼爲何梁山等地現在卻沒有了大片水域存在了呢?

這是因爲黃河改道和圍湖造田,歷經滄海桑田便逐漸消失了,而現在的梁山等地往下挖五六米就能出現黑土,這些黑土便是幾百年前沉積的淤泥。

果真是滄海桑田,讓人嘆息。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資料:《宋史》、《東平縣誌》、《梁山縣志》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