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告訴你吐蕃沒有揍過天竺,不光揍過還揍過不止一次,在赤松德贊在位期間,吐蕃軍還逼近到了恆河防線,天竺差點亡了國,最後由於吐蕃軍後勤不濟撤的軍,臨走還逼迫天竺簽了割地賠款的臣服條約,還在恆河邊樹立了一塊石碑來羞辱天竺。

在強大的吐蕃眼裏,沒有朋友,只有利益,逮到機會就放手大幹,這也是維繫吐蕃鼎盛百年的成功祕訣。

至於和唐的微妙關係,原因稍微複雜些。

吐蕃自建國後,想要快速發展壯大必須走對外擴張之路,和唐朝爭奪西域和青海地區就成爲了兩國利益的矛盾之源,最後演變成爲武裝衝突,雙方互有勝負,戰事長期處於膠着狀態,再加上唐朝當時在北方還有戰事掣肘,內部也致力於經濟復甦工作,所以對吐蕃採取懷柔政策,而吐蕃也深感自身消耗不起,所以雙方最後握手言和,第一回合結束。

一段時間後,吐蕃緩過勁來,還是繼續走擴張路線,並把北面的西域小國吐谷渾給滅國了,吐谷渾雖然是個小國,但是卻是給唐朝交過保護費的附屬國,打狗也得看主人,更何況你還把人家給滅了,讓唐朝的臉往哪兒擱,更致命的是吐谷渾被滅掉後,唐朝的河隴地區就喪失了屏障,直接和吐蕃接壤,唐軍在戰略上處於被動狀態,後來唐朝派老將薛仁貴去報仇,結果數萬唐軍在吐蕃全軍覆沒,唐朝在青藏喫了個啞巴虧,此後唐朝對吐蕃改變策略,一直採取守勢。

滅掉吐谷渾的吐蕃野心膨脹,又侵入了西域和中國劍南地區,還把唐朝的鐵桿小弟南詔國給策反了,在安史之亂之後,吐蕃又奪取了河西隴右之地還攻陷了唐都長安,打完就跑到高原上居高臨下據險而守。

吐蕃的高原地理環境易守難攻,而且吐蕃軍的身體素質確實硬朗,又靠着宗教文化凝聚着強大戰鬥意志,再加上自然條件惡劣,國內經濟凋敝,只能逼着自己通過對外掠奪財富來滿足物質需求,長期軍事的鬥爭既讓唐朝頭疼不已卻又拿它無可奈何。

在文成公主入藏時,不光帶去了金銀珠寶這些傳統的陪嫁品,同時李世民還饋贈給了松贊干布工藝、農藥等有價值的書籍,還把養蠶術、釀酒術、造紙術、製造鎧甲的一些技藝教給了吐蕃人,就是希望吐蕃能夠轉型經濟發展模式,不用再通過掠奪爲生,但是他好像忽略了青藏高原的環境。

吐蕃人深知唐朝的富庶,也知道唐朝的便宜不好佔,所以都是每逢唐朝內亂之際,總是抓住機會去劫掠一番,滿足自身對糧食和財富的需求,而且自吐蕃滅了吐谷渾後,隴西門戶洞開,有了侵唐的絕佳戰略跳板,還有必要費老大的勁翻過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去掠奪飯都喫不飽的天竺國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