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和京津霧霾源頭之一說再見!河北最大單項礦山治理項目年底完工

京津腹地的廊坊三河市東部有一片78平方公里的山地,這是一馬平川的廊坊僅有的山區。歷史上,這裏的採礦業一度興盛,爲京津兩地城市建設供應了約40%的石料,做出重要貢獻。

但持續數十年的開採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留下大量坡度近90°的危巖體、白茬山體,以及深淺不一、不連貫的深坑,給羣衆生產生活帶來地質災害隱患的同時,開採、運輸和碎石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還成爲京津霧霾源頭之一。

近幾年,三河投入80億元分期啓動共22平方公里的東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其中,由中冶沈勘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承擔的五期工程治理範圍達6.95平方公里,是河北最大的單項礦山治理項目,將於2020年年底完工。

“很多山體內部已經‘酥了’”

平曠開闊的綠地中,幾座近百米的孤山拔地而起;山腳下,一條小徑蜿蜒而上,徐徐通向山頂……這不是喀斯特地貌區,而是三河市東部段甲嶺鎮境內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區。

就在一年多前,這裏還是一片截然不同的景象:寸草不生,殘山斷壁間坑窪遍地;颳起風來,就是塵土漫天。

“根據勘查,項目區地形地貌破壞面積達5.78平方公里,佔全部面積的82.8%,破壞嚴重。有不同規模的採礦平臺129個、採坑24個、渣坡80個;36個開採面的坡度多數超過60°,最高的有150米;還有7座殘山。”中冶沈勘三河項目部副經理趙顯濤告訴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經過長期無序開採,特別是頻繁使用爆破手段,區域很多山體內部實際上已經“酥了”,存在崩塌、浮石等地質災害隱患。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個五六十米高的渣坡下有一座小型工廠,坡底距工廠尚有一段距離。趙顯濤說,如果不加干預,渣坡會繼續前移,日積月累,工廠最終就只能選擇遷走了。

做好安全防護是治理重點

中冶沈勘將6.95平方公里的治理區域分爲東西兩個大區和35個設計分區。自2019年10月開工以來,進行了包括土方、石方、砌築、綠化、灌溉、工程、配套設施建設等一系列龐雜、細緻的工程。

“礦山修復治理是中冶沈勘的特色方向之一。”中冶沈勘黨羣工作部部長李沈吉在現場向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介紹,三河東部礦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五期工程是河北省最大的單項礦山治理項目,最多時現場有超過1000臺設備、2000人同時施工,“晝夜不停,燈火通明,非常壯觀。”

山體和坑坡在常年破壞性開採後變得非常脆弱,加強安全防護是治理工程施工中的重點。趙顯濤說,治理前的礦山區域一般人通常是不敢進入的,尤其不敢靠近山體。治理工程在平整土地、削高填低的同時,會特別做好山體、坡體的邊坡加固,避免巖體滑落,“將來讓遊人進得來”。這一看上去普通且簡單重複的工序,卻是整個工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未經治理的礦山區域仍碎石遍地,行走起來非常喫力。指着自己腳上的勞保鞋,中冶沈勘三河項目部工程部副部長姜海濤說,這樣的鞋正常情況下能穿一兩年,在這兒每個月要穿壞兩雙。

完工後還將進行三年養護

“右邊是油葵,左邊是油菜花。”跟隨姜海濤的腳步進入五期工程獨具特色的第30分區創新試驗區,道路兩旁油葵和油菜花的種植面積各10餘畝。他告訴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正因爲五期工程單項面積巨大,他們纔有條件在年底完工前像這樣大規模嘗試種植經濟作物,以便獲取相關參數,爲之後的環境美化提供幫助。

按照規劃,五期工程西區面積2.98平方公里,主要進行局部平整,覆土綠化,恢復生態環境,使整體景觀美化、協調;東區面積3.97平方公里,儘可能地整理出可利用的平地資源,用作進一步規劃。

趙顯濤介紹,未來治理完成後,所有露土露白區域將全部披上綠衣。通過引中水上山,35個設計分區的每個分區都會建造蓄水池,形成山水相依的美麗景緻,“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三河,中冶沈勘的任務並不會隨着工程完工而結束。李沈吉表示,他們還要對綠化進行爲期三年的養護,按照中冶沈勘的標準,比一般情況還多一年。到時候,從創新試驗區獲得的經驗就能派上用場。

責任編輯:武曉東 SN24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