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開天闢,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 ...中國的傳統故事我們從小聽到大。幾乎就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最初認知。

在這之中,倉頡造字常常被認爲是中國漢字的起源。但是仔細思考,漢字又如何是一個人可以憑空造出來的呢?那麼對於漢字書法的歷史,我們可以順着這樣的脈絡來了解它。

文字起源

從漢字的起源來說,有這樣幾種說法:倉頡造字、結繩記事、起一成文,陶器刻符等。

我們可以認爲是倉頡這樣的人對文字進行了一定的整理規範,也可以認爲上古結繩記事是在沒有文字統一之前幫助人們輔助記憶的。

結繩記事

起一成文說則是根據老子的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解釋的。

書法中的各種一

但是這幾個說法總是不那麼確切。隨着考古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在新時期時代的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陶器刻畫符號。在甲骨與商代金文以及族徽文字中可以看到保留了大量刻畫符號與原始圖畫相互結合的痕跡。

族徽

這樣的痕跡發展到商代甲骨金文時,就已經形成了一套以象形圖畫爲主導的文字符號系統。

在考古學上,夏王朝還不能被證明已經發明瞭文字,但出土的大量商代文獻與實物卻給我們勾勒出一個鮮明的王朝。

《尚書》中記載“爲殷先人,有冊有典”明確地告訴我們,殷商先人開始有了利用文字文字的意識,書法史也將從這裏開始。

商周時期

甲骨

1899年的一天,一名叫王懿榮的大臣在藥店抓藥時,買到一味叫龍骨的藥材,喝藥的他發現藥材上面刻有圖案,憑着他對文物研究的直覺,殷墟甲骨文從重要“龍骨”變成了珍貴的文物資料,避免了繼續成爲“藥材”的命運。

甲骨文又稱卜辭,是商、西周時期在龜甲、獸骨上刻畫用於記錄占卜內容的文字。

甲骨刻辭作爲商代文字與書法的主體,不可或缺。但是在一個青銅文化輝煌燦爛的時期,青銅銘文的出現也是商代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一直影響到了秦漢。

我們一般把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認爲是金文。商代晚期到周初期的金文開始簡化,文字象形意味開始褪去,變成了有規律的線條,這樣的變化一直髮展到秦漢愈發接近我們所見的小篆樣式。

牆盤

牆盤銘文

秦漢時期

秦始皇一統六國,實行車同軌,書同文制度。書同文廢除了當時的各種雜俗書體,李斯、趙高、胡毋敬三人做字書(字書:是指古代的識字課本),省改字形規範了小篆字體。三部字書今已不存,但我們可以從現存的秦代刻石中看到統一後的秦小篆樣貌。

記得在《國家寶藏》中出現的石鼓文,將其與之前的金文相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書體朝着更加簡潔有序的方向演進。

石鼓文

傳說秦朝有個叫程邈的人,得罪了秦始皇而被關押。他在獄中看到官吏用篆書書寫很麻煩,就對篆書進行了改革,化繁爲簡,造出了隸書,秦始皇看到以後十分欣賞,還赦免了他的罪刑。因爲程邈被叫做徒隸,因此這一書體也被稱爲隸書。

但是實際上,如同文字出現一般,隸書的出現也是有整個社會在書寫過程中慢慢演變的結果,程邈所做的工作大概就是對隸書進行了整理歸納。

隸變,是中國文字演變的重要里程碑,隸變將商周形態的古文字轉化爲今文字,更適合現在我們識讀的文字。篆書在日常繁重的書寫中,逐漸被簡化,誰願意天天寫那麼繁複的字形呢。於是在這樣的基調下,而產生了早期隸書。

我們可以從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中看到這樣的變化趨勢。

雲夢睡虎地秦簡

這時候和隸書一起同步發展的還有草書,這時候的草書風格被後人稱爲“章草”。在東漢也出現了擅長草書的書家。

張芝章草 秋涼平善帖

漢字發展到東漢,正、草兩體並行。這時候的隸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隸書作品。如《曹全碑》《乙瑛碑》等。

曹全碑

魏晉南北朝

在動亂分裂的南北朝,出現了極度活躍的思想文化形態,書法史上最知名的人物王羲之也出現在這個時期。

曹魏時期的鐘繇,被稱爲“楷書之祖”。當時的書風常常是楷隸混雜,而鍾繇在此成長起來,在楷書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推動作用,我們可以看出鍾繇楷書中還帶有些許隸意,但是已經是如今我們見到的楷書樣式了。

鍾繇楷書 薦季直表

王羲之的出現又爲書法的發展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作爲繼承鍾繇之後的書法名家,他的楷、行、草突破了以往的書寫面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妍美和新奇。

唐太宗十分推崇王羲之的書法,將其推上了神壇。這也使得王羲之的書法對後來的書法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幾乎所有的後世書家都從其書法中獲益。他的《蘭亭序》也被後人稱爲“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行書 蘭亭序

書法史上還流傳着關於王羲之的小故事。其中有一個便是說王羲之愛鵝。山中有道士十分喜愛王羲之的書法,因爲知道王羲之極其愛鵝,便準備了一羣大白鵝。

王羲之在山中看到了想買下鵝,多方打聽知道鵝是道士的。誰知道士卻不要錢,只要王羲之抄一部《黃庭經》來換,王羲之欣然答應,高興的帶着鵝回家了,道士也得到了《黃庭經》。

黃庭經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與王羲之一起,他並不限學一門一體,在兼衆家之長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並與其父王羲之並稱“二王”,取得了與王羲之一樣的藝術地位。因唐太宗並不推崇王獻之,使得他的作品未能像王羲之一樣大量留存。

王獻之 鴨頭丸帖

在書法史流傳的作品中,許多與藥有關。《鴨頭丸帖》便是其中之一。

王獻之從小是個藥罐子,《鴨頭丸帖》是王獻之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上書“鴨頭丸,故不佳,明日必集,當於君相見。”

大意是,我喫了你給我的鴨頭丸,我覺得沒啥效果,咱倆明天見面聊聊。據《本草綱目》記載,鴨頭丸是治療泌尿系統的一味藥。

書法歷經商周金文大篆,秦朝小篆隸書,漢代草書,魏晉篆書和行書的發展過程,至魏晉所有書體均已出現完備。

自此以後的書法史,開始朝着風格演變而不是字體演變的趨勢發展,歷代書家通過書法抒發個人情感,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特徵,而這些風格特徵,我們都可以在二王,乃至更早的書法演變中見到痕跡。

唐 代

唐,一箇中國曆史的鼎盛時期,貞觀之治、永輝之治、開元盛世的接連出現,使得唐朝的各方面都發展到了頂峯。

唐太宗李世民認爲“雖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文武之道,各隨其時。”遂制定了以書取仕等一系列政策適合書法發展的政策,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王羲之書法確立了在初唐時期獨尊天下的地位,並以此影響了初唐書法的發展方向。

開放繁榮的唐朝有着嚴苛的法律制度,唐尚法這點在書法上的反應就是唐代的書法也有着嚴謹的法度,最直觀的當屬楷書。

唐朝的楷書是書法史上最絢麗的幾朵花之一。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爲代表的初唐四家,以及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等構成了唐代楷書的輝煌篇章。

歐陽詢的書法以楷書最爲著名,後人將其楷書稱之爲“歐體”。

歐陽詢《皇甫誕碑》

歐陽詢作爲初唐書家,其作品中還是能看出他在用筆方折、線條瘦硬等方面頗受北碑的影響。(北碑:指北朝碑刻,以摩崖、造像記、墓誌銘爲主,風格方建剛峻,富有裝飾性。)

虞世南的書法早年受教於隋智永禪師(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得二王精髓。與歐陽詢齊名天下。他最具代表的作品是《孔子廟堂碑》。

虞世南 《孔子廟堂碑》

虞世南出身南方望族,雖在書法上受到過北方書風發影響,但我們看其作品,可以發現他的線條結構相對歐陽詢來說顯得溫潤柔和,故他成爲了傳承南方書風的代表人物。

虞世南對後世的影響頗大,外甥陸柬之是其繼承者。

陸柬之 《文賦》

不得不感慨一句,學閥自古有之啊~

褚遂良被稱爲“唐之廣大教化主”。我們可以從他的書法風格變化中,窺探唐代楷書的發展樣貌。

褚遂良《伊闕佛龕碑》 早期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早期

褚遂良早期書法並不有名。在虞世南去世之後,唐太宗感嘆身邊無人可以與其論書,魏徵便向太宗推舉了褚遂良。魏徵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

喜歡王羲之深入骨髓的太宗皇帝即日便將褚遂良召入宮中爲侍書。太宗喜愛王書,重金募購天下王書,天下人競相競獻,但無人能辨其真僞,而褚遂良卻能一一道明,深得太宗歡心。之後,書名大振。

褚遂良的楷書融合了南北書風,將初唐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對唐楷的演進起着不可忽視的過渡作用,並於後來的薛稷、顏真卿等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盛唐時期的楷書以顏真卿爲代表。其楷書莊重肅穆,表現出寬宏博大的廟堂氣息與盛唐氣象相互呼應。

顏真卿楷書《麻姑仙壇記》

除楷書之外,顏真卿在行書上也有極高的藝術成就。“魯公三稿”中《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爲侄子顏季明寫下的一篇祭文,通篇點畫狼藉,增刪塗改,字體摻雜卻將失親之苦宣泄紙上,情感與自然的用筆融爲一體,被後世稱爲“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祭侄文稿》

晚唐的柳公權書出於顏真卿,後自成一家,與顏真卿有“顏筋柳骨”之美譽。

柳公權《玄祕塔》

唐代除了楷書之外,以張旭、懷素爲代表的草書,使中唐的浪漫書風走到了極致,並鑄就了草書史上的新高峯。

張旭因性格豁達,不拘小節,且嗜酒常常飲至醉後狂呼奔走,甚至還用自己的頭髮濡墨而書,故時人稱“張顛”。

張旭《古詩四帖》(局部)

張旭的母親是虞世南的外孫女,就是陸柬之的侄女,其堂舅陸彥遠也是一代書家。再次感嘆,學閥家庭真是太可怕了。

懷素與張旭並稱爲“顛張狂素”。懷素自幼剃度爲僧。相傳他因貧窮無紙可書,便在家門口都種滿了芭蕉樹,以蕉葉代紙。蕉葉不足的時候,乃在漆盤、漆板,乃至盤板具穿,謂之癲狂。他的草書連綿不絕,字的大小常不拘一格,令人意外,卻營造出生動獨特的章法。

懷素《自敘帖》(局部)

宋 代

宋代的書法在歷經五代之後,有重振之勢。董其昌說:“晉人書取韻,唐人取法,宋人取意。”宋代的書法,在繼承晉唐的基礎之上,着重書家個人情感的抒發,形成了以蘇軾、黃庭經、米芾、蔡襄爲代表的尚意書風。

蘇軾,在政治上的失意,使之將才能轉移到文學藝術上。蘇軾的書法被稱爲“石壓蝦蟆”,因爲他的字多取橫式。

蘇軾《黃州寒食帖》

《黃州寒食詩帖》有“天下第三大行書”之稱。體現出了蘇軾的自我風格。但是這樣的書法作品在他一生中絕無僅有,他對此也頗爲自豪。(能寫出這樣的作品,驕傲一下也是應該的啊~)

黃庭堅作爲蘇軾的學生,其書法在蘇軾之後,尋找自我的突破,努力與蘇軾拉開距離。他的書法中宮收緊,外部呈放射狀,也被形象的稱爲“樹梢掛蛇”。

黃庭堅《松風閣詩》

米芾被稱爲“米顛”,他的書法用筆爽勁,隨意而適,結字靈活。其書法在宋代影響極大,後來吳琚、趙孟堅等南宋書家受其影響頗大。

米芾《蜀素帖》(局部)

宋代的書法以北宋爲鼎盛,南宋時期的書法風格,大多跳不出黃庭堅、米芾的藩籬。

元 代

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國號爲元,開啓了蒙古族統治的時期。爲了能管理好國家。蒙古貴族入主中原以後,推行漢化,並接納漢人入仕,使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繼續發展。

元代書法以趙孟頫爲代表人物。趙孟頫高舉復古晉唐的大旗,上溯晉人之法,使元代書法呈現出一種全面復古的局面,並形成了一種各種書體全面迴歸的風氣。

趙孟頫的書法風格籠罩着整個元代書壇,他五體皆擅,在篆刻、繪畫上也頗有成就。(王者的能力總是強到讓人嫉妒不起來。)

他行書繼承二王一路,縱橫飄逸又嚴守古法。楷書被列爲書法史上的楷書四大家之一。

趙孟頫《玄妙觀重修三清殿記》

他擔憂書法在經歷南宋只有失去傳承,主動扛起復古大旗,力圖振興書壇。元代書法也在其領導下,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明 代

明代的書法首先繼承了元代復古的風格,但是臺閣體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磨滅了個性,成爲一種程式化書風。

蘇州在明代經濟發展繁榮,吳門書派的崛起影響了明朝中後期的書法發展。隨着摺扇、長卷、對聯等書法樣式的出現,書法逐漸從文人手中把玩的文玩製品成爲家裝欣賞的形式。許多人喜歡在家裏掛字畫就是從明代開始噠~

吳門四家的代表文徵明、祝允明、王寵、陳淳是吳門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書法擺脫了臺閣體的束縛,形成獨特的風格。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對後人的書法有啓迪作用。

祝允明草書秋興詩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明末董其昌主張“師古”,在吳門書派衰弱之際,他開創雲間書派,使蘇南的書法再次復興。

“淡”是董其昌書法的核心,他認爲“淡”是一種人格的表現,性情的反應。這是他在崇尚自然天趣之後,復歸平淡的一種體現。

董其昌《答客難卷》

清 代

清代的書法發展,有着清晰的兩個流派,帖學與碑學。

帖學一脈上追晉唐。康熙皇帝喜愛董其昌書法,乾隆皇帝熱衷趙孟頫。

碑學伴隨着文字學、考據學的興起而發展,在歷經宋元明帖學高度發展的三個朝代之後,清人開始在秦篆、漢隸以及六朝碑刻等出土的金石考據中尋求發展。

所以說,時尚總是一個輪迴,只要等得夠久,總會迴歸的~

於碑學方面,湧現出鄧石如、金農、吳昌碩等書家,他們在篆隸上的創作,讓清成爲元之後篆隸復興的又一個高潮。

鄧石如 《白氏草堂記》

清朝的篆隸因大量碑刻的出土使時人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書法風格,在審美認識及取法上有了新的突破。

宗白華先生說:“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書法以筆蘸墨,以墨成線,以線構字,在黑白之間留下痕跡,彰顯中國千年歷史。

書法發展到今天,湧現出的書家不及其數,他們不是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個性風格並以此引領着人們的審美。不知簡略看完書法史的你,對書法是否有了全新的認識呢?

參考文獻:

《中國書法簡史》,王鏞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中國書法史》,黃惇 金丹 朱愛娣 朱天曙 編, 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