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你不開心不是缺乏快樂,而是缺乏人生意義

  • 比快樂更重要的
  • 是過有意義的人生

雖然客觀來說,我們的生活變好了,物質越來越豐富,選擇越來越多,不會再有喫上頓沒下頓的焦慮,但是全球自殺率不斷攀升,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絕望、無助、孤單、沮喪。

就算擁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完美的男友、漂亮的公寓,有一種空虛感還是在侵蝕人心。許多研究表明, 絕望的原因不是缺乏快樂,而是缺乏人生意義。

難道人生最大的目標不就是獲得快樂,追求幸福嗎?

雖然每個人對於幸福的定義不一樣,但許多追求“快樂”的人並不快樂,反而產生更多的焦慮。 那活得快樂和活得有意義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許多心理學家把“快樂”定義爲一種舒服自在,在當下的感覺很好。而意義則深刻。心理學家馬丁·塞爾格曼說: 意義來自歸屬感,並致力於超越自我之外的事物,以及從內心發展出一個最好的自己。

尋找意義更讓人滿足,並且研究指出,有意義的人適應力比較強,並且學校和工作中表現會較佳,生命也會更長壽。

我們要如何才活得有意義呢?

Emily Smith 花了五年時間,訪談數百人,閱讀了數千頁心理學、神經學及哲學書籍,發現“ 人生意義的四大支柱,我們可以彼此相互建立起這些支柱,在彼此間找到人生的意義。

第一根支柱:歸屬感(belonging)

歸屬感來自於一種深刻關係,這種關係裏你與他人相互珍惜。對於有些羣體或關係中,提供的是廉價的歸屬感,其中你們因爲彼此價值觀、愛好興趣點而結合。

然而,更深刻的歸屬感來自於愛,那是一種接納彼此的本質和真實,它處於個體共處的時光中,且它是一種選擇——你可以選擇與他人建立歸屬感。

我們都曾在一些時刻有意無意地忽視對方的存在,比如,對方說話的時候玩手機,從他人身旁走過卻沒有打招呼,這類行爲是在貶低別人的價值,讓他們覺得自己是隱形的、不值得的。

但若用愛來引導,你就會創造出一種連接,讓你們彼此都振奮起來。對於很多人來說,歸屬感是人生重要的意義來源,比如與家人和朋友建立連接。

第二根支柱:目標(purpose)

找到你的目標(使命),不僅僅 找到一份讓你感到快樂的工作。

目標(使命)的重點是你能給予什麼,而不是你能得到什麼。

核心在於用你的力量去服務於他人。當然,對許多人而言,他們可以通過工作來實現這一目標。這是我們做貢獻和感到被需要的方式。其實,像無心工作、失業、低勞動參與率等問題並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涉及存在主義問題。人們若是感到沒有值得去做的事情,就會掙扎煎熬。

當然,你不需要從工作中找到使命,但使命有 讓你活下去的動力,有驅使你向前行的理由。

第三根支柱:超然(transcendent

超然狀態發生在很少見的時刻中。你感覺超脫了日常生活的喧囂煩擾,自我感漸漸消退,你感覺和更高的現實連接。有些人通過藝術、有些人在教堂、有的人通過寫作,來感受到超然的狀態——超脫時間與空間的存在感,達到忘我的境界。

而這些超然經驗會改變你。

有一項研究表明,讓學生們去看200英尺高的大樹,看一分鐘之後 他們會比較不再以自我爲中心,若給他們機會幫助他人,他們的行爲都會變得更加慷慨。

第四根支柱:說故事(storytelling)

用你人生中的事件來創造一個故事,它能協助你瞭解你是如何變成今天的你的。我們通常沒發現,我們其實是我們故事的作者, 不論事實怎樣發生,我們都可以改變說故事的方式,重新編輯、詮釋、重述自己的故事。

就算發生糟糕的事件,我們也可以重新解讀爲救贖、成長與愛的故事。

如何改變說故事的方式呢?

有些人通過找尋治療師,但你也可以靠自己做到。只要完整地反思自己的人生,你的關鍵經歷如何造就了你,從中失去了什麼,又獲得了什麼。

當然,這個過程不可能立即實現,或許會花上好幾年,並且很痛苦。畢竟我們過去都曾痛苦與掙扎過,但擁抱那些痛苦的記憶,能帶來新的洞見與智慧,讓你能找到那個支撐着你的“善”

寫在結尾

在生活中建立起這些人生意義的支柱,協助人們變成最好的自己。創造有意義的生活,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快樂來來去去,若遇到人生糟糕時刻,只要人生有意義,你就會有緊緊抓住的東西。

本文來源:網絡, ed演講。作者:仙貝( 微信公衆號:IMagine療愈工作室 。由人力資源心理學整理編輯, 所推送文章非商業用途,著作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人力資源心理學”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