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浚《與祖國同行》連載

18

1979年3月11日,我們離開了我們攻下的縣城、要點和陣地,向着祖國的方向回撤。車輛快到金平縣城時,我們接到通知:所有人員下車,隨軍首長到烈士陵園祭奠烈士。

金平烈士陵園

聽到這個通知,歡快的心情立即沉寂下來,心中升起了懷念殉國戰友的無限深情:我們的勝利是建立在戰友們用鮮血,烈士們用生命開闢出來的通路之上取得的;戰友們用自己的鮮血,再次染紅了八一軍旗,換來了祖國人民的安寧;烈士們用自己的青春,打出了國威、軍威。

我們來到了年過六旬的老紅軍陳家貴軍長身旁,

跟隨他緩緩地走上金平烈士陵園,一座座新堆的烈士墓呈現在我們眼前,警衛連戰士獻上事先準備好的花圈。軍長邁着沉重的步伐,上前細心地整理花圈上的輓聯,而後緊閉雙眼,久久地低頭默哀。大家屏住呼吸,垂頭思念新時代爲國捐軀的烈士。整個陵園鴉雀無聲,空氣像凝結一樣,周圍的花鳥樹木,全都向烈士們低頭致敬。

【11軍軍長陳家貴,老紅軍】

士兵是將軍的心頭肉,看着這一座座新堆起來的墳墓,我想:軍長的內心是複雜的,他惋惜年輕生命的逝去,他讚賞烈士們勇敢忠誠,他感謝戰士們用生命鋪成勝利之路,他爲他的戰士用身軀築成的豐碑而感到驕傲。從老軍長身上,我體會到“愛兵如子”的真實感情,我暗下決心,要向老首長們一樣,永遠把士兵和下級當作自己最親的親人。

爲了減輕金平這個建築在山坡上的邊境縣城的負擔,軍機關只留下少數人處理烈士後事,建設烈士陵墓。全軍幾萬人的部隊全部撤離戰區進行休整,軍機關、直屬隊撤到箇舊市進行戰鬥總結。

從金平到箇舊的行進中,沿途受到了人民羣衆的熱烈歡迎。有的往車上送水果,有的送水煮雞蛋,有的送糖果糕點。快到箇舊市時,全體人員都下車,把所乘車輛擦洗乾淨,個人的服裝也進行了整理,列隊通過歡迎人羣。到達駐地時,房屋和周圍環境都打掃得乾乾淨淨,羣衆送來豬羊雞魚和各種新鮮蔬菜犒勞我們,使我們感動得不知說什麼纔好。我們處鄭建西處長說:這樣熱烈的場景,與當年他所在部隊抗美援朝回國受到的歡迎一樣。

我們軍機關被安排在紅河州臨時居住,一邊總結,一邊有全國人民的慰問。北京、各省都派出了慰問團,到我們11軍慰問演出的,有著名錶演藝術家陳書仿領銜的四川川劇團和著名錶演藝術家關肅霜率領的雲南京劇團,他們是帶着真摯的感情爲我們參戰部隊演出的。不僅演出認真,而且拿出了自家的看家本領。

在箇舊休整時,我們進行了作戰總結。在我們處的總結中,大家充分肯定了我在作戰中的表現,兩位處長把成績記在幹事身上,把功勞和好處都讓給下面,體現了愛護部屬的高風亮節。在這次作戰中,

我們處有一個立功名額,一個晉升工資的指標,分別給了我和趙月海乾事。

在各處總結的基礎上,軍也進行了總結,參加聽總結報告的,有全體機關幹部和軍直各單位主官。

總結由陳家貴軍長親自講,他沒有任何講稿,身邊只有一幅巨大的作戰經過地圖。

他手執圖杆,看着地圖進行總結。他說:經過22天的作戰,我軍全面突破越軍一線防禦地帶,挺進縱深34公里,攻佔60餘個陣地,佔領500平方公里的地域。殲滅一個建制團、三個建制營、兩個公安屯、部分殲滅三個營,共殲敵2899人,俘敵58人。攻佔封土縣城。牽制316A師,圓滿完成了任務。

他的總結言簡意賅,通達流暢,重點突出,僅用時

40

分鐘,就把我們

11

軍的作戰情況勾勒得清清楚楚,這是我聽到他最爲經典的一次報告。

我們11軍在這次作戰中的表現,得到了各級的肯定。

軍事科學院院長宋時輪上將,專程到箇舊瞭解情況。在這次瞭解中,決定將參與運籌帷幄的軍參謀長劉展調到軍事科學院工作。

多年後,我陪軍中著名的鷹派人物羅援將軍看望90高齡的原11軍軍長、昆明軍區原副司令員陳家貴,談到這段歷史時,老首長說:

“鄧小

平聽了自衛還擊作戰的情況彙報後,曾經說,雲南在這次作戰中,有一個軍,歷史不長,仗打得很好,還很謙虛,積極總結經驗教訓,繼續提高部隊戰鬥力。”老首長還說:鄧小平表揚的這個軍就是

11

軍。

這場戰爭已經過去

40

年。我感到欣慰的是對這場戰爭的肯定始終佔據着主流地位。但是,間或也會聽到一些嘈雜的聲音。說這場戰爭代價太大,得不償失,等等。這些不明事理的說法,不是對戰爭和歷史的無知,便是別有用心。

這場戰爭是在我一忍再忍,一再警告無效,和平解決已經沒有可能的情況下,不得不進行的正義戰爭。這場戰爭與抗美援朝戰爭和中印邊境戰爭一樣,已經載入我軍的光榮戰史和共和國的發展奮鬥史。

這場戰爭的意義,不僅懲罰了黎筍集團忘恩負義,不斷挑釁的行徑,而且從地緣上粉碎了蘇聯、越南對我國進行南北夾擊的擠壓態勢。從世界鬥爭格局的博弈上看,形成了新的中美蘇三角關係。這場戰爭有力地牽制了越南霸權的軍力,支援了柬埔寨抵禦越南侵略,最終迫使越南從柬埔寨撤軍。這場戰爭爲贏得中越邊境安寧,解除外部威脅,使我國集中精力搞建設,取得了畢其功於一役的功效。

評定一場戰爭的勝負,不是看這場戰爭付出了多少代價,而是看是否達到了戰爭目的。

每一場戰爭都有其不同的目的。是否達到戰爭所要解決的目的,是衡量一場戰爭是否勝利的根本標準。我國抗日戰爭,不管犧牲了多少人,耗費了多少物資,經歷了多長時間,付出了多麼慘重的代價,最終收復了失地,把侵略者趕出了中國,達到了目的,這就是勝利。這場邊境戰爭的目的,是對地區霸權進行軍事懲罰,打破蘇越對形成南北夾擊,爲集中精力搞建設創造了和平環境。在短短的20天時間裏,我軍在1450公里的中越邊防線上,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從北向南全面打壓越軍,全面突破越軍的前沿防線,奪取了幾百個陣地,攻下了若干個重鎮,推進到30-50公里的縱深,控制了幾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得這個自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國家,既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顯示了我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強大威力,有力地還擊了越南挑釁,而後單方面宣佈撤軍。這是何等的實力顯示,這是何等的大國風範,這是何等的謀略!

【1979年,11軍31師93團9連在進攻封土作戰中組織火線入黨儀式】

當然,在達成戰爭目的同時,我們應提高作戰水平,降低戰爭成本,減少人員傷亡。但這是另一個範疇的問題,絕不能以此作爲判斷戰爭勝負的標準。正如不能以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犧牲了2000多萬人的生命,而否定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一樣。這場戰爭,爲我國贏得了幾十年和平發展的周邊環境。

直到現在,我們還享受着這場戰爭帶來的和平紅利,這場戰爭功不可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