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王李自成雕像

在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的時候,明王朝的軍事力量其實還沒有被完全消耗殆盡。當時除了在山海關抵禦清兵的吳三桂等人之外,在江淮流域還有不少軍事將領控制着不少軍隊,如果新成立的南明政府能夠將這些力量進行有效的整合的話,那麼還是有可能像南宋一樣偏安一隅的。

而事情的發展在開始的時候也和人們的預料差不多,馬士英和江北四鎮的首領推舉福王朱由崧即位稱帝,四鎮的首領也表示了對於南明王朝的臣服。而史可法則被派遣到了揚州處理四鎮事宜,在經歷了波折之後四鎮也表示願意爲南明效力,這讓南明看到了穩定下來的希望。

但是在這個時候,朝中的不少大臣卻對弘光帝以及馬士英等人打算偏安的決定不滿,他們覺得如果弘光帝能夠御駕親征北上討伐起義軍的話,是很有可能收復北方失地的。這讓他們在朝中多次反對馬士英等人的政治決策,這對於安定江北四鎮以及收穫江南士族的支持十分不利,讓南明的政局再次出現動盪。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南明朝中清流對於御駕親征的支持

在北京城陷落之後,原先崇禎朝中的大臣們有些逃到了南京,並迅速成爲了南明政府中的重臣。這些人中有不少都是東林黨和復社人士,他們對於政治理想的堅定追求讓他們在到達南京之後,一直以光復北京爲己任。

如今的東林書院

這些人士和他們在崇禎朝的表現並沒有明顯的區別,相較於實際的政治問題,他們更看重對於理想價值的追求。他們認爲南明作爲正統王朝,是一定要以收復失地,恢復北京城爲唯一目的的。

而朝中當權的馬士英等人卻和他們的理念不合,馬士英當時雖然積極招撫北方將領,但是更多地是想讓他們成爲南京政府的屏障,並沒有積極北上的打算。而被清流們視爲領袖的史可法,雖然當時在淮河流域積極佈置軍力,但是其本質目標也是在淮河南岸構建起完善的防線,來保障南京城的安全。

南明名臣史可法

當時在河南等地有不少鄉紳豪族募集的鄉軍,這些軍隊主要起到了地方防衛的作用。在南明政府成立之後,有一些地方將領表示願意爲其效忠,並提出在河南一帶地方防衛力量有一定的基礎,如果此時南明能夠進軍河南地區的話,那麼他們將得到十分有力的支持。

而這一局面讓以劉宗周等人爲首的清流看到了機會,他們提出現在對於南明政府來說,最重要的是收穫百姓的支持,也就是得民心。而從河南等地的狀態來看,天下百姓對於明朝統治者還是支持的。此時如果南明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北伐的話,那麼天下百姓一定會雲集響應,只要得到他們的幫助,南明政府一定可以收復失地。當時支持北伐的大臣陳子龍針對民心有如下一段論述,他認爲百姓情緒混亂,這需要弘光帝做出表示:今者人情泄沓,不異昇平,從無有哭神州之陸沉,念中原之榛莽者。

南明清流官員劉宗周

因此劉宗周等人極力勸諫弘光帝親征北伐,因爲只有這樣才能表露出南明的決心。但是他們的這一想法卻引起了軒然大波。北伐提議的失敗

在劉宗周等人提出北伐意見之後,立即遭到了馬士英等人的強烈反對,這主要是因爲相較於這些清流人士,一方面馬士英等人更看重實際的利益,北伐會消耗南明政府大量的財力物力,而且對於本地官員士族的利益並沒有提升。另一方面,他們對於南明所處的實際情況有着更加清晰的認識,知道北伐的難度和麪臨的種種限制。

馬士英劇照

首先是南明政府缺乏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南明弘光帝的即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着江北四鎮首領的支持,而這些將領雖然名義上歸附於弘光政府,但是其行爲卻相對獨立,而且南明政府也很難對他們加以管制,想要直接命令他們就更加困難了。

在南明招撫這些將領之後,他們也並沒有把保衛南明視爲己任,而是趁着駐防江北主要城鎮的契機,放任自己手下的士兵對當地百姓進行劫掠,這足以說明相對於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新政府,他們更看重眼前的利益。當時他們的軍隊和江淮地區的百姓已經勢同水火,這在當地官員的報告中是這樣描述的:揚州、臨淮、六合,所在兵民相角。兵素少紀律。民更近乖張。一城之隔,民以兵爲賊,兵以民爲叛,環攻弗釋。

但是他們又是南明最重要的軍事力量,如果真的要發起北伐的話,就必須要藉助他們的人馬。這些將領對於這種會損害自己利益的出征恐怕是很難答應的,另一方面他們的所作所爲已經引起了當地百姓的不滿,這支所謂的王師恐怕也並不會像劉宗周等人設想的那樣得到百姓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連走出江淮地區都很成問題,更遑論進軍河南,收復北京了。

因此劉宗周的提議受到了大量的反對,江北四鎮的將領劉澤清等人也表示如果不處理劉宗周這種自以爲是的大臣,自就將辭去南明的職務,這對於南明政府顯然是不能接受的,於是以劉宗周爲代表的清流大臣們紛紛離開了南明政府,北伐的提議也就此作罷。

江北四鎮形勢圖

在南明剛剛建立起來的時候,對於這個新興的政權,最重要的是穩定其內部的統治體系,來保障其安全。而弘光政權又是一個依靠軍事將領擁戴才成立的政府,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討好四鎮的將領自然是他們最重要的任務。

在這樣的情況下,以陳子龍,劉宗周爲首的清流官員們在南明立足未穩的時候就提出御駕親征,北伐中原的提議顯然是不合時宜的。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爲了收復失地,確立南明的合法地位,但是這畢竟缺乏事實層面的考慮。他們對於南明政府的軍事力量以及百姓的心態的認知過於理想化,北伐缺乏軍事基礎和社會支持,很難真正成行。

而且北伐的提議還會損害江北四鎮將領的利益,他們必須對於這一提議也作出了快速的反應。而南明政府顯然是不敢得罪這些人的,於是劉宗周等清流官員被清出政府。這讓北伐的提議就此作罷,也加速了新一輪黨爭的興起,讓南明政府的政局陷入了持續的動盪之中。

參考文獻:

【1】《國榷》

【2】《南明野史》

【3】《陳忠裕全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