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古代,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般都相对较高,普通民众都非常尊崇读书人,就连打家劫舍的劫匪都不会轻易得罪读书人,而在官场上,有秀才名之人不仅可以免除傜役,还可以见知县不用下跪,甚至还不能随意对其用刑。

古代社会要想当官要么是有背景,要么只能通过读书实现,在唐朝时期人才选拔严格,每年当选秀才之人仅一二人,因此要想当上秀才尤其困难,按照当时唐朝的选拔方法,放到如今恐怕就连研究生都难以考上。

一、什么是秀才

秀才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秀才指的是一名叫贾生的人,十八岁诗书之才闻名于郡中,时任河南守的吴廷尉知其才名,招于门下,非常喜爱,因此当时的秀才是指人才,与学历无关。

在科举制度未实施以前,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全靠地方官府的考察和推荐,因此秀才是当时对所选中人才的美称。到东汉时,秀才之称曾有所改变,因光武帝名为刘秀,为规避其讳遂改秀才为“茂才”,名称不同但作用相同。

直到隋朝时期开始设立科考制度,也由此选拔人才的途径由被举荐改为自己报考,这也给了更多寒门学子出头机会,读书之风更加盛行,读书人的地位也愈加提高。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唐前中期非常重视选拔人才,对于人才的选拔也尤其严苛,曾有三十年间每年始终仅有一二人考中秀才,物以稀为贵,由此可见秀才有多受重视,放到如今研究生也不一定能考中秀才。

唐朝之后虽说考试相对放松,但也仍艰难异常,有的人从青壮年考到垂暮之年,更有的人穷极一生只为科考,却最终郁郁而终。清朝时期的曾国藩我们都知道,他作为一位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也曾参加科考,七考六落,最后第七次考试才名列孙山,最终开始了他的职场生涯,最终位极人臣。

科举考试制度等级严格分明,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最后形成四个固定考试阶段,首先是要先通过童生试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也就是秀才,接下来才能进入到官办学校读书,其次要通过乡试,才能成为举人,再次是会试通过之人称之为贡生,最后是殿试,也就是终极考试,通过殿试之人则统称为进士。

由以上可知秀才并不是具体职称或者学位,而是指人才,要想成为这一类人才可不容易。

二、考中秀才的优势

古代四民等级划分为士农工商,士最高商最低,因此才会有万般下品读书最高之说,所以对于工农商来说,跨越等级成为“士”才能光宗耀祖,才能脱离原等级,不仅自己有了更多做官的可能性,也惠及子孙后代。

古代能读书的基本是家境较好的人家或者另有奇遇之人,否则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尚不能填饱肚子,又怎么会有余力和精力、钱财去读书呢,因此虽然读书很好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书,在为生计打拼中的人眼中“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普通民众一般尊崇读书人,另一边又不会热衷于读书。

但是读书考取功名又成为了很多人的终极目标,因为这是他们唯一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即使很困难,即使多次落榜也不能让他们甘心放弃这一个机会,屡战屡败在屡败屡战,但成功向来属于少数人,所以很多读书人考试考到发狂甚至考到生命的最后一秒。

古代科举考试是有一定的模式,四书五经是必读之书,不仅熟读,还需的灵活运用。都说唐朝考科最严格因此每年录取人数最少,到清朝时期条件放宽,但考中也是不容易。清朝整个统治时期一共268年中,全国科考考中秀才的人数总的不过46万人,相当于一年也就1700多人能考中秀才,比照现如今大学录取量低得可怜,一个学院都不止招收这么些人,就连研究生的录取人数都高达几十万,这么比照下来可想而知古代要当上秀才何其困难。

但是考中秀才之后的利益是非常高的,这也是为什么读书人对科考趋之若鹜的原因,首先是脱离原籍,光宗耀祖,受人尊敬,惠及子孙后代,其次是秀才拥有一定的特权,不仅可以免除傜役,还可以见知县不跪,更不会轻易受刑罚,因此考中秀才的人也会同时成为婚事最受追捧的人之一。

总结

人生四大喜,一是久旱逢甘霖,二是他乡遇故知,三是洞房花烛夜,四是金榜题名时,而金榜题名又是喜事之最,秀才都如此难考了,何况进士,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范进中举会直接喜极而泣了。

虽然秀才在古代只是徒有虚名并无职位也无权势,但他们相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还是有很大优势的,而且在普遍文盲当中出现一位读书人,那自然也是备受尊重了,更何况要想金榜题名也必须要有秀才之称这一敲门砖。

人才不论放在哪个朝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因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作出的贡献,因此教育是各国发展重中之重,按照当时秀才考取的难度,放到现在相当于是985,211等重点名校的研究生了。

所以说千万不要被电视剧里面骗了,以为秀才很多也很容易考,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就不会有科举制度荼毒人心,危害极大的说法了,毕竟深受科考之苦的读书人因偏执走进绝境的不在少数,又因自命清高以至于穷困潦倒靠他人援助生计更数不胜数。

不过每个朝代都有适应环境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毕竟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今的社会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与方向,虽说读书考试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但也不是唯一,我们都有了更多的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