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古代,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一般都相對較高,普通民衆都非常尊崇讀書人,就連打家劫舍的劫匪都不會輕易得罪讀書人,而在官場上,有秀才名之人不僅可以免除傜役,還可以見知縣不用下跪,甚至還不能隨意對其用刑。

古代社會要想當官要麼是有背景,要麼只能通過讀書實現,在唐朝時期人才選拔嚴格,每年當選秀才之人僅一二人,因此要想當上秀才尤其困難,按照當時唐朝的選拔方法,放到如今恐怕就連研究生都難以考上。

一、什麼是秀才

秀才一詞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當時的秀才指的是一名叫賈生的人,十八歲詩書之才聞名於郡中,時任河南守的吳廷尉知其才名,招於門下,非常喜愛,因此當時的秀才是指人才,與學歷無關。

在科舉制度未實施以前,朝廷選拔人才的方式全靠地方官府的考察和推薦,因此秀才是當時對所選中人才的美稱。到東漢時,秀才之稱曾有所改變,因光武帝名爲劉秀,爲規避其諱遂改秀才爲“茂才”,名稱不同但作用相同。

直到隋朝時期開始設立科考制度,也由此選拔人才的途徑由被舉薦改爲自己報考,這也給了更多寒門學子出頭機會,讀書之風更加盛行,讀書人的地位也愈加提高。

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唐前中期非常重視選拔人才,對於人才的選拔也尤其嚴苛,曾有三十年間每年始終僅有一二人考中秀才,物以稀爲貴,由此可見秀才有多受重視,放到如今研究生也不一定能考中秀才。

唐朝之後雖說考試相對放鬆,但也仍艱難異常,有的人從青壯年考到垂暮之年,更有的人窮極一生只爲科考,卻最終鬱鬱而終。清朝時期的曾國藩我們都知道,他作爲一位非常有名的歷史人物,也曾參加科考,七考六落,最後第七次考試才名列孫山,最終開始了他的職場生涯,最終位極人臣。

科舉考試製度等級嚴格分明,隨着制度的不斷完善,最後形成四個固定考試階段,首先是要先通過童生試才能參加科舉考試,也就是秀才,接下來才能進入到官辦學校讀書,其次要通過鄉試,才能成爲舉人,再次是會試通過之人稱之爲貢生,最後是殿試,也就是終極考試,通過殿試之人則統稱爲進士。

由以上可知秀才並不是具體職稱或者學位,而是指人才,要想成爲這一類人才可不容易。

二、考中秀才的優勢

古代四民等級劃分爲士農工商,士最高商最低,因此纔會有萬般下品讀書最高之說,所以對於工農商來說,跨越等級成爲“士”才能光宗耀祖,才能脫離原等級,不僅自己有了更多做官的可能性,也惠及子孫後代。

古代能讀書的基本是家境較好的人家或者另有奇遇之人,否則在生活艱難的情況下,尚不能填飽肚子,又怎麼會有餘力和精力、錢財去讀書呢,因此雖然讀書很好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書,在爲生計打拼中的人眼中“百無一用是書生”,所以普通民衆一般尊崇讀書人,另一邊又不會熱衷於讀書。

但是讀書考取功名又成爲了很多人的終極目標,因爲這是他們唯一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即使很困難,即使多次落榜也不能讓他們甘心放棄這一個機會,屢戰屢敗在屢敗屢戰,但成功向來屬於少數人,所以很多讀書人考試考到發狂甚至考到生命的最後一秒。

古代科舉考試是有一定的模式,四書五經是必讀之書,不僅熟讀,還需的靈活運用。都說唐朝考科最嚴格因此每年錄取人數最少,到清朝時期條件放寬,但考中也是不容易。清朝整個統治時期一共268年中,全國科考考中秀才的人數總的不過46萬人,相當於一年也就1700多人能考中秀才,比照現如今大學錄取量低得可憐,一個學院都不止招收這麼些人,就連研究生的錄取人數都高達幾十萬,這麼比照下來可想而知古代要當上秀才何其困難。

但是考中秀才之後的利益是非常高的,這也是爲什麼讀書人對科考趨之若鶩的原因,首先是脫離原籍,光宗耀祖,受人尊敬,惠及子孫後代,其次是秀才擁有一定的特權,不僅可以免除傜役,還可以見知縣不跪,更不會輕易受刑罰,因此考中秀才的人也會同時成爲婚事最受追捧的人之一。

總結

人生四大喜,一是久旱逢甘霖,二是他鄉遇故知,三是洞房花燭夜,四是金榜題名時,而金榜題名又是喜事之最,秀才都如此難考了,何況進士,這就可以理解爲什麼范進中舉會直接喜極而泣了。

雖然秀才在古代只是徒有虛名並無職位也無權勢,但他們相對於普通民衆來說還是有很大優勢的,而且在普遍文盲當中出現一位讀書人,那自然也是備受尊重了,更何況要想金榜題名也必須要有秀才之稱這一敲門磚。

人才不論放在哪個朝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爲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作出的貢獻,因此教育是各國發展重中之重,按照當時秀才考取的難度,放到現在相當於是985,211等重點名校的研究生了。

所以說千萬不要被電視劇裏面騙了,以爲秀才很多也很容易考,如果真的這麼簡單就不會有科舉制度荼毒人心,危害極大的說法了,畢竟深受科考之苦的讀書人因偏執走進絕境的不在少數,又因自命清高以至於窮困潦倒靠他人援助生計更數不勝數。

不過每個朝代都有適應環境的選拔人才的方式,畢竟人才是國家發展的基礎,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如今的社會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與方向,雖說讀書考試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但也不是唯一,我們都有了更多的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