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9月18日,全國政協召開“發揮文化建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專題協商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既是重要內容也是重要保障,爲鄉村振興源源不斷注入動能。如何發揮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一直是廣大政協委員的關切,我們邀請三位全國政協委員,講述他們關於這方面的實踐和思考。

田靜 全國政協委員、建水紫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因爲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今年初,我所在的雲南建水縣紫陶行業也受到了衝擊。在建水縣田靜紫陶技能傳習中心,原先學藝的年輕人心裏不免退縮:學了手藝以後能有飯喫嗎?也有徒弟跟我說,一兩個月沒人買東西,快撐不下去了。我鼓勵他們堅持下去。隨着疫情防控形勢日益變好,我們傳習中心跟學校一樣開始恢復招生。爲了讓大家今年能夠有所突破,我們也積極想辦法,一個創新就是把已經經過培訓的優秀學生組織起來培訓,參加今年的職業技能考試,檢驗他們的技藝,讓他們有信心堅持下去。說到底,我們的信心來自於非遺技藝這個根本。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這其中的非遺傳統技藝使古典中國之美隨着一件件器物沉澱於日常,同時也讓儒釋道的精微甚深根植在中華大地片片鄉土之上,留下斯文在茲、上善人家。穿過千百年時光,今天,這些珍貴的非遺技藝仍然能夠滋養鄉土:它的智慧和經驗,是被證明過的優秀文化遺產,是寶貴的物質財富,可以助力人們勤勞致富;同時也是精神財富,潛移默化地塑造人們的德行,使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時代得到傳承發展,文明之風蔚然於鄉村。

從2008年開始,我逐漸開始帶徒弟,免費教學,10多年培養了300多位建水紫陶手藝人。2018年,又成立了紫陶技能傳習中心,免費提供技藝傳習。之所以免費,是想讓更多農村的年輕人能夠沒有門檻地走進來。非遺從根本上說是文化精神的承載,技藝技術可以不斷革新,但如果沒有文化精神的話,非遺也就失去了根基。作爲非遺傳承人,自然也要繼承非遺技藝裏的精神,爲優秀傳統文化續脈。正因如此,我們的傳習中心就安家在鄉村裏,在孩子們身邊。到中心裏學習的學員來自周邊各個農村,他們沒有讀太多書,很多人初中或高中畢業後會外出打工。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家裏經濟狀況並不是太好。學了幾年之後,他們慢慢成爲家裏的經濟支柱,一家人團聚在家鄉成爲常態。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剛來傳習中心時,孩子們有的穿着打扮很另類;有的看起來很靦腆不自信;有的又很叛逆,沒什麼禮貌。開始學習技藝了,紫陶工序複雜,要求很高,從錘碎原礦捏泥開始,所有的學習都是一點一點很細緻地進行,需要耐心。當這些年輕人日復一日去做很細緻的事情,同時又身處在一個古香古色、典雅溫馨的環境,伴隨着千年歷史,慢慢地,他自己也開始變得“細緻”了,待人接物彬彬有禮、處理事情穩重不浮躁,在習得技藝的同時,他自身的價值觀、習慣、性情等等都在悄悄發生變化。這其實是一個道德品質重塑和提升的過程,這種文化品質會浸潤到他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同時,我們自己也在變化,所有美好的變化都建築在非遺這個載體上,實在不能不感恩這片鄉土。

大多數年輕人學習一定的技藝後,會回到村子裏,成立一個小工坊。小院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工作室裏裝修典雅,茶香四溢,這正是他們在學習紫陶過程中審美品位不斷提高的成果。非遺發祥於鄉土,最終還是會回到鄉土。村子裏有一兩家幹起來了,收入增加,生活紅紅火火,自然會影響其他人也試一試,一個美麗而富有文化氣息的小村落畫卷就這樣展開了。

在建水,這樣的小畫卷很容易看到。比如製陶傳統悠久的碗窯村,一家接一家的紫陶工坊,每家門頭都是用書法來寫,充滿了文化氣息。無傳統不現代,傳統與現代並不不矛盾,更不對立,繼承好傳統,纔能有更好的現代。我在給學員講課時,他們聽到紫陶的故事會留下眼淚,他們驚歎原來自己的家鄉那麼了不起,重新認識了家鄉的傳統,更從心底裏喜愛家鄉。

若非鄉土,如何非遺。鄉村美是一種自覺自發的美,非遺技藝在鄉村振興中能讓更多年輕人成爲中堅力量,讓年輕人在鄉村裏不只把事情做好,更能做出事業,踏踏實實建設家鄉,熱愛家鄉,這樣鄉村振興纔是一幅山美水美人美的和諧畫卷。

記者:謝穎

編輯:莫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