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項羽,後世皆對這一西楚霸王嘆惋不已。項羽一生勇猛好戰,雖然戰場威風凜凜,但一生卻極爲短暫。在與劉邦的對決之中,項羽兵敗垓下,霸王別姬也成爲了不少人心中可歌可泣的愛情佳話。不過關於項羽的生涯中最令人扼腕嘆息還是其自刎烏江。項羽的這一舉動,歷來引得各家爭辯。有人認爲項羽此乃大丈夫英勇不屈的氣節,然而也有人認爲項羽應當學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隱忍,以求有朝一日能夠捲土重來。但若項羽選擇逃回江東,最終是否能夠捲土重來尚且存疑。

項羽兵敗(影視劇)

項羽兵敗垓下,陷入劉邦軍隊的重重包圍之中。項羽在這一情況之下突圍是頗爲困難的,不過憑藉項羽的勇猛。再加上當時烏江亭長對項羽的認可,自願擁其爲王,甚至派船接應。因而項羽若打算回到江東是有很大機會的,不過他卻並沒有選擇這條路,而最終自刎而亡。雖然項羽一死就應經註定復出的希望也就胎死腹中,但實際上,根據當時的形勢來看,即使是項羽回到了江東,也難以改變其氣數已盡的事實。

烏江亭

此時項羽兵力已經所剩無幾,缺乏了兵力的支持,他主帥的地位就形同虛設,影響力也自然大打折扣。如果項羽回到江東也不一定能夠重新組建起自己的軍隊。因爲項羽自刎前有提及八千江東子弟兵,因而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這樣說來,其實項羽原本的兵力就是從江東帶出去的,此刻非但沒有壯大隊伍,反而這些兵力都折損殆盡。即使他回到了江東,也恐怕難以集結這些兵力。

率兵作戰

而且江東的百姓不一定會再次擁立項羽,甚至可能將項羽交給劉邦論功行賞。因爲劉邦成爲天下的君主,已經是大勢所趨。且不說項羽已經兵力盡損難以與劉邦抗衡,而且項羽的威望已經不及劉邦。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自己的生活安定往往纔是最爲重要的。後世提及對項羽的敬仰,更多的是出於一種對其英雄氣概的讚揚,但比起治世之才,項羽是遠不及劉邦及其身邊的謀士的。包括烏江亭長,關於史書記錄當中只有依稀的記載體現了烏江亭長對項羽的崇敬,願意幫助其脫困。但並非親身經歷當時的場面,也不明是否其是真心支持還是隻是想穩住項羽,從而將其拿下項羽到劉邦面前求得功名賞賜。

民心依附是極爲關鍵的,而這些人當中也不免有對項羽產生懷疑的。跟隨項羽征戰沙場的將士,都因爲項羽的敗局已定而投靠劉邦一方。更何況這些可能還未能與項羽謀面之人,可能在項羽還沒有來得及重建自己的力量就應經成爲了劉邦的階下囚。

項羽戰場殺敵

即使項羽能夠招募自己的兵力,但是卻沒有能征善戰的將軍和謀士之才能夠對其進行輔佐,這兩類的人才並不是人數的問題,而是千金難買。他之所以敗給劉邦就是其隊伍之中沒有可堪大任的文臣武將,即使有也沒有得到他的重用而錯過了。而反觀劉邦一邊,蕭何和張良是文臣謀士,而韓信和樊噲又是得力的武將。項羽憑藉一己之力又怎可敵得過劉邦?

當項羽渡過烏江,憑藉他楚國後人的身份以及抗擊秦朝的功績,或許會有不少武將會響應項羽的號令。但是項羽識人的功力是遠不及劉邦的,有抱負的賢能之人自然會選擇一個可以讓自己展現才華的機會。如果項羽身邊沒有得力的謀臣和武將,即使招攬了兵力也難以走得長久。

西楚霸王插畫形象

除此之外,除了項羽自身的原因,更不能忽視天下時勢。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當項羽逃回了江東,劉邦能夠任其發展而坐視不理嗎?就算劉邦答應,其身邊的謀臣、也不能認同。放任項羽回到江東也就是在放虎歸山,所以劉邦必然會採取追擊項羽。項羽不僅沒有時間東山再起,反而會四處藏匿陷入被動之中。

項羽墓

其實項羽與劉邦之間並不是兵力之間的差別,所以回到江東也並沒有多大的優勢。劉邦最後在爭霸之中得勝,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善於用人,譬如當時的韓信本來投於項羽的麾下,但卻沒有得到重用,之後項羽的軍隊反被韓信打敗。僅在這一點上,項羽就已經難與劉邦相抗。不過項羽憑藉其英雄氣概,倒留下了個西楚霸王的威名。

參考文獻《史記·項羽本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