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今中外的影視作品中,如果注意看細節,幾乎所有的古代戰爭場面,都有身着鎧甲的將軍或士兵,有的渾身上下全幅武裝,只露出一個眼睛。

古代戰爭中,取勝的關鍵因素有很多,除了天時地利人和,戰略謀略外,重要的還有武器裝備,即便是到了現代,同樣是重要因素。

冷兵器時代,兵器講究一寸長一寸強,刀矛箭盾等尖兵利器固然重要,但有一樣東西也不容忽視:護身甲。

在歷史中,甲冑的出現,是跟戰爭密不可分的,是重要的防護性武器。上至夏商周,下至現代,都是一件至寶,成語披甲上陣,就深刻地揭示了甲冑的重要性。

在文學作品中,凡是英雄人物,就會有對各式各樣的鎧甲描述,而且又都響亮的名字,比如秦瓊的雁翎甲,馬超的白袍銀鎧,呂布的獸面吞頭連環鎧等。

在影視作品中,有金絲甲,天蠶寶甲等,皆是刀槍不入的寶物,江湖人物爲之你搶我奪,都想據爲己有。

就連神話人物形象,也大多都身着盔甲,威風凜凜。

如今,甲冑演化到現代版本,變成了防彈背心,一樣對一般的火器具有很好的抵禦功能。

可見,甲冑在古代戰爭中有多麼重要。

千百年來,製作甲冑的材料,可謂是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有金屬、皮革、木材,甚至還有藤條、石頭等做成。

在古代,金屬屬於重要的戰略物資,大多被製成兵器,鐵器銅器消耗量較大,而且笨重,不易攜帶。因此,大多的甲冑都選用皮革爲首選,再者皮革有輕便、堅硬、便於攜帶等特點,可以輕裝上陣,在戰場上更受歡迎。

按照古代規矩,皮革又分幾等,其中以犀皮爲最,象皮次之,牛皮和熊皮再次之。

所謂人靠衣裝馬靠鞍,級別職務越高穿的甲冑就越高級,一般將士多用較爲容易得到的牛皮甲。

據史料和地方誌中記載,歷史上以象皮爲材料做成的甲冑,只有在古大理國時期有記載,是甲冑當中稀有材質,而且是有身份的人才能擁有。

南宋范成大所著《桂海虞衡志》一書中寫到:“蠻甲,惟大理最工,甲冑皆用象皮,胸背各一大片,如龜殼,堅厚與鐵等,又聯綴小皮片爲披膊護項之屬,制如中國鐵甲,葉皆朱之。兜鍪及甲身內外悉朱地間黃墨,漆作百花蟲獸之紋,如是所用犀毗,器極工巧。”

該書詳細描述了象皮甲的製作工藝和性能特點,成爲重要的史書參考。

如今,收藏在雲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內的一件象皮甲,與清代傣族土司龍袍一起被視爲該館的兩大鎮館之寶。

作爲目前發現僅存的象皮甲,該館收藏的實物現僅存甲身,分爲胸甲和背甲,主甲共五片,上爲整片開領以護胸,下爲左右兩片,中央聯接處覆蓋條形皮塊,以保護腹部,主甲片兩側腋下是兩片副甲片。每片都根據部位不同而形狀各異,片與片之間用皮條穿連爲一體,猶如拼塊背心。其間配有梅花、松葉等圖案點綴。

象皮甲爲何保存至今,專家認爲有兩種情況,一是家傳,祖上出了能征善戰的英雄豪傑,後人把他的甲冑作爲傳家紀念信物。二是神傳,爲歷代巫師作法時,穿上這些沾滿血跡的甲冑,借英雄之威,與妖魔作鬥爭。

西南邊陲作爲少數民族聚居地,也是大象的樂土,大象在雲南地區曾被廣泛利用,用於乘騎、耕田、運輸和打仗等。

與北方人喜歡騎馬一樣,南方少數民族喜歡驅象。史書記載在雲南緬甸之間,歷史上就發生過幾次象戰,最多一次配備有800頭大象。乘坐大象開戰,場面激烈可見一斑。

有也人認爲,用象皮製作甲冑,不僅是因爲堅固耐用,而且象皮甲也有象徵意義,大象身軀龐大,在自然界天敵很少,是名副其實的森林之王。古人用象皮做成甲冑,也寓意所向披靡,克敵制勝之物。

如今,象皮甲之所以成爲鎮館之寶,與象皮甲幾乎絕跡有很大關聯,所以保存下來的具有重要歷史研究價值,彌足珍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