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名監獄幹警

10天9夜

24小時不間斷陪同

15歲少年重獲新生

9月17日,服刑人員韓某的妻子阿芳(化名),眼含熱淚把寫有“大愛潤心 銘記感恩”“警民一家親 遇難見真情”的錦旗,送往濟南監獄指揮中心。

隨着兒子骨髓移植後的病情穩定,這位母親“懸着”的那顆心,終於落了地。

病危

今年6月,濟南監獄服刑人員韓某的15歲幼子,因突發再生障礙性貧血緊急送醫,醫生診斷,下了病危通知,“急需骨髓移植,不然,孩子的命就保不住了!”

而在高牆之內的韓某,聽到這個消息,更是猶如五雷轟頂,一籌莫展。

韓某與妻子阿芳生有二子,不幸的是,長子患有唐氏綜合徵,先天殘疾;一家人都把希望寄託在了幼子小韓身上。

本來,今年小韓就要參加中考,但臉色蠟黃的他,卻因血小板檢測極低,被從老家送到濟南緊急救治。

一系列繁瑣的檢查過後,小韓被確診爲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逐漸失去造血功能,高燒不退。經過一段時間治療,他的病情日益惡化,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期盼

幼子重病危在旦夕,自己患有高血壓並有腦梗病史,家庭的重大變故讓53歲的韓某不堪重負,情緒焦慮失常,時常以淚洗面,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改造。

韓某向監獄幹警介紹:“我因違法犯罪入獄,給家庭和子女帶來了很大的負擔,慚愧內疚時常湧上心頭,下定決心認真改造,回報家人的期盼;此時,幼子患上難以治癒的重病,自己在監獄服刑不能爲家人解決任何困難,感覺人生失去了目標,生活失去了信心。”

他表示,如果有機會,他就算搭上自己的性命也要救治年幼的孩子。

但是,骨髓移植這一事項,在往常操作起來就很有難度。尤其是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嚴峻時刻,將服刑人員帶離監區去進行骨髓移植,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配型

“我知道這太難了,幾乎所有聽說的人都勸我:這條路走不通!”阿芳告訴記者,但是長子本身患病無法配型,她本人又匹配不上,唯一的希望就寄託在丈夫老韓身上,抱着試試看的想法,她向濟南監獄撥通了求助電話。

針對韓某的特殊情況,監區安排專職幹警負責韓某的日常管理教育工作。

一方面,他們積極向韓某家人瞭解孩子的病情變化,收集類似病例治癒案例,加強心理疏導,減輕心理負擔;另一方面,又給他講述當前監獄管理政策形勢和疫情防控各項要求,引導他理智面對困難。

在獄內,監獄醫院對韓某進行了兩次抽血取樣,由獄內獄外幹警逐個接力完成血樣交接並送交到阿芳的手中。

“當拿到裝着血樣的針管時,我小心翼翼捧着,就像捧着孩子的命!”阿芳說,她把血樣送至山東省中醫院比配,最終配型成功。

押解

雖然配型成功,但更大的難題擺在了監獄幹警面前。

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監獄內部實施封閉式管理,如何確保避免骨髓移植中可能發生的問題,成爲至關重要的關鍵點。

濟南監獄六監區監區長陶可偉透露,爲了搶救垂危的孩子,濟南監獄秉持關愛生命、服務社會的人道主義精神,決定迎難而上,盡全力爲孩子爭取重生的機會。濟南監獄在第一時間請示省監獄局並徵得同意後,制定了嚴格周密的實施方案,迅速投入救助行動。

濟南監獄按上級指示選派充足警力參與此次行動。幹警們和服刑人員韓某提前經核酸檢測合格後,監獄將韓某押解到手術醫院。

在隨後的十天九夜的時間內,監獄幹警們24小時不間斷,陪同韓某參與骨髓移植手術。

“這十天九夜,對我們幹警來說,思想壓力非常大。”濟南監獄一級警長郭海,全程參與了此次押解行動,他表示,區別於以往的服刑人員就醫,韓某本身是個健康人,一旦發生脫逃或者因爲想不開,發生自傷自殘的行爲,後果不堪設想。

爲此,監獄多方面採取措施加強對韓某的監管力度。醫院也給予極大支持,開闢了單間。

新生

看到監獄上下齊心爲挽救孩子生命所做的一切,韓某流下了感激的淚水,在移植手術之後,韓某哽咽着說,今後會更加認真改造,回報監獄對自己、家人的幫助和對幼子的救助。

9月17日,阿芳爲濟南監獄送來錦旗,代表全家感謝在濟南監獄的大力支持下,給予孩子生命延續的機會:“再多的話語,也說不出我心中的感激!”

記者瞭解到,在經過核酸檢測及長達一個月的隔離期後,目前韓某已返回監區。他終於卸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安心投入正常的改造生活。

在監區談心會上,韓某講述了自己的這段難忘的經歷,並以自己的故事鼓勵其他服刑人員,積極努力改造、爭取早日迴歸社會。

整個六監區的服刑人員還手寫卡片,寫下送給這位少年的祝福,希望他早日恢復健康、重新開啓新的人生旅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