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而每逢亂世便有強者應運而出。唐朝末年五代十國羣雄爭霸期間湧現出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李存勖作爲亂世中脫穎而出的一代霸主其雄才偉略讓人讚不絕口,其中因父親遺言而“三矢雪恨”更爲後世傳爲佳話,不過終究還是沒能逃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桎梏,落得個“伶官天子”的罵名。

李存勖出生世家大族,自幼便隨父戎馬征戰。其父李克用先滅黃巢,後敗朱溫,隨後進攻李茂貞、王行瑜及韓建三帥而成功勤王,被唐昭宗封爲晉王,與朱溫對峙而爭天下。期間李存勖分析局勢屢諫奇計,幾番大敗朱溫。使得其弱冠之年便能在父親病逝之後承襲爵位獨挑大樑征戰天下。其父臨死前曾說:“朱溫竊國之仇不共戴天,燕王忘恩負義,契丹耶律阿保機背信棄義倒戈相向,此三人未滅乃生平遺憾。傳子三箭,誓滅三賊告慰我靈”。

事後李存勖將3支箭供於家廟,凡是征戰必於家廟祭祀後負背上陣。先於公元911年用驕兵之計聯合數人慫恿燕王稱帝,燕王愈發驕狂果然中計稱帝后人心盡失,史稱桀燕,李存勖見時機成熟於同年十二月號令羣雄征討。2年後親征幽州,大獲全勝,次年誅殺燕王父子報了囚父之仇。期間更是大敗朱溫,使得其無地自容而急怒成疾,隨後內亂頻生不久便死於次子朱友珪之手。而契丹更是在李存勖數次親征下屢戰屢敗,公元917年,耶律阿保機率領五十萬大軍進犯幽州,李存勖聞訊後派遣李嗣源等將領僅率7萬士兵北上對敵。僅僅2月便將契丹打得潰不成軍,史載此戰斬殺敵軍數萬,俘獲牛羊輜重不計其數,其後四年不敢南下牧馬。公元922年,叛將勾結契丹再度南下,李存勖僅率七千鐵騎北上親征,先後兩次大敗契丹,並將其再度驅至幽州之外。 雖然沒能手刃仇人,但卻數次大敗並逼的耶律阿保機不得不放棄中原而轉向東北。父親的三矢雪恨一一實現,足見李存勖不僅長於謀略而且驍勇善戰。

李存勖還是個典型的文武全才,其對詞曲更是造詣頗深,經常自寫自唱,現今傳世篇目雖然不多也大多能夠看出李存勖骨子裏的浪漫。然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既然武能征戰平天下,那文就理當求其次,李存勖則不然。其自幼便喜好詞曲,而古代詞曲皆爲歌唱而作,而唱歌彈曲多是伶人,用現在的話說便是”演員“。李存勖因爲喜歡唱歌演戲所以物以類聚便經常和伶人如影隨行,稱帝以後更是廢寢忘食,和那個征戰天下無往不利的李存勖判若兩人。其中景進、史彥瓊、郭從謙三人因爲在演藝上有較高的造詣而最爲李存勖器重,他讓景進監察百官,讓史彥瓊掌管河北三鎮六州的軍政,而郭從謙則因擅長演雜劇而被封爲掌管皇室親兵的馬直指揮使。而這三人所處的位置恰恰正是其悲慘下場的關鍵所在,不知是天意還是巧合。景進利用職務大進讒言排除異己,使得君臣上下離心離德以至於禍亂髮生之時只有少數將士勤王;史彥瓊掌管兵馬本應阻止叛亂卻臨陣脫逃使得叛軍直入皇城毫無喘息之機;郭從謙作爲皇室親兵聽聞兵變卻直接倒戈,李存勖如此生死國滅當真如戲一般。

常言道”水滿則溢,適可而止“,戲曲作爲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對人們身心的愉悅是顯而易見的,但因此沉迷而不分主次無疑是自取滅亡,作爲聲色之娛終究不能代替現實,一時之快過後依舊忙於生計,然而時日無多。加上傳統的禮樂文化在商業的世俗文化衝擊下,愈發得蒼白無味,戲曲終究只剩下演,雖不至於亡國,但終究難逃亡身,伶官天子早已不再寂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