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老人,都有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完全不會因爲女兒孝順而改變。兒子即便再不好,他們都會極力袒護,活在自欺欺人的假幸福中。

然而,事實勝於雄辯,老人在身體尚可,能自食其力的情況下,或許感觸不大。一旦有個病痛需要人照顧,倘若兒子不能指望,到那時便會對養兒防老產生懷疑,又覺得女兒纔是貼心小棉襖。

可有句俗話叫做“好了傷疤忘了疼”,很多老人嘴上數落兒子的不孝,但是在關鍵的利益分配上,卻無條件偏向兒子。縱然女兒再好,得到的也只是語言上的幾句讚美和感激,並換不來父母真心實意的悔過,這一點,是很多重男輕女老人的通病。

02

潘婆婆育有3女1兒,兒子是老幺,從小3個女兒奉父母之命,對弟弟關懷備至。潘婆婆家是普通莊戶人家,在生活上很清貧,但不管日子如何拮据,家裏一直給兒子開小竈。每年開春孵好幾十只小雞,不等長大便隔三差五,煮一隻給兒子增加營養,而3個女兒只有眼饞的份。

在這種家庭環境下,兒子養成唯我獨尊的傲慢個性,中專畢業便留在城裏遊蕩,沒錢花就向家裏伸手。父母拿不出,便將任務分攤到3個女兒頭上,一年要幫襯無數次。

好不容易將兒子的婚事解決了,可小兩口一天到晚鬧矛盾。主要原因是兒子不着調,結了婚還和單身一樣瀟灑,掙錢只顧自己花,全然不顧老婆孩子,每次都是姐姐們組團登門給弟媳道歉。

從孫子上幼兒園開始,潘婆婆老兩口便又給女兒們下達了新的指示,要求她們共同負擔孫子的學費。其實對於這個孃家大侄子,3個姑姑一個比一個疼愛,雖說大家都不富裕,可畢竟衆人拾柴火焰高,所以困難倒也能克服。

03

後來弟弟總算成熟起來,與朋友合夥開公司,生意還挺紅火。而這時潘婆婆老兩口也順應潮流,跟着村裏人學習種植蔬菜大棚,一季大棚種下來,收入居然是以前一年賣糧食的總和。於是老兩口嚐到了甜頭,開始使勁擴張,他們早想好了,女兒女婿是現成的勞動力,只要一忙便給他們打電話。

3個女婿一個比一個老實,岳父母下命令他們不敢不來。潘婆婆家大棚裏的活,總是率先完成,每當這時候,她就感嘆,兒子兒媳只是名聲好聽,真正有用的還是女兒女婿。

潘婆婆有城府,,到底賺了多少錢,她誰也不告訴。即便手頭寬裕,潘婆婆仍然有錢捨不得花,家裏修繕房子,置辦大件電器,她都讓3個女兒平均掏錢,美其名曰將她們拉扯大不容易,這是給父母的回報。但是潘婆婆從來不花兒子一分錢,甚至每次兒子兒媳回來,她還給報銷路費。

就連老兩口平常過個生日,潘婆婆都直接讓女兒上供,一家1000,至於一年三節是2000。如今女兒們生活條件也好了,大女兒大女婿做糧油生意,二女婿開五金店,三女婿做裝修。對於潘婆婆的摳門,女兒們認爲父母是在爲養老留後路,所以他們總是順應老人的心意,有求必應。

04

前兩年老伴去世後,兒子一個月連個電話都沒有,更別說關心母親了,潘婆婆一個人住感到冷清,又不敢去給兒媳添麻煩,便在3個女兒家輪流生活。

女兒們覺得,父親不在了,她們更有義務照顧好母親。所以不論潘婆婆住到誰家,都是好喫好喝伺候,女兒們一個比一個孝順,給她買的衣服鞋子多的穿不完,誰見了都羨慕潘婆婆好福氣。

當着外人的面,潘婆婆常誇獎女兒們孝順,斥責兒子沒良心,還說女兒的孝心她心裏有數,將來分家產保準有她們一份。雖然大家都不缺錢,可潘婆婆的話無疑讓人覺得暖心,畢竟重男輕女了幾十年,如今老了能有這種覺悟着實不易。

前不久,兒子一家三口罕見地回來了,他們是旅遊路過家鄉順道回來看看。那幾天潘婆婆有點受涼,正躺在牀上休息,看到兒子回來,她頓時病好了大半,吩咐女兒趕緊做好菜招待,她要好好和兒子兒媳嘮嘮家常。

​05

大女兒給母親煮了一碗紅糖姜水,端到門口的時候,正巧聽到潘婆婆說:“這50萬是我和你爸一輩子的積蓄,一直想找機會給你,可你老不回來,趕緊收起來別讓你姐姐看到。”

爲了避免尷尬,大女兒沒有當場進去。事後她找機會探母親口風,謊稱店裏要收購一批糧食錢不夠,讓母親把存款借給她用。潘婆婆聽了立馬變臉,說家裏的錢都給老伴看病花了,她一個孤老太婆沒有收入哪來的存款。

潘婆婆的話令女兒心寒,她們做得再好,也別指望能得到母親的真心。在母親心裏,只有弟弟纔是她的孩子,而她們姐妹3個都只是陪襯,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被記起。雖然她們從未想過要參與分家產,可要不要是一回事,母親給不給又是另外一回事。

其實,女兒孝順父母,完全是天性使然,是女兒發自內心對父母的愛,沒有絲毫功利心。可父母卻不是這樣想,總覺得女兒是有所圖,所以用畫大餅加口頭承諾的方式,希望激勵女兒能一直保持這份孝心。

一個合格的家長,斷然做不來搜刮女兒,去貼補兒子。要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就算偏心,也要有個限度,沒有誰生來就喜歡被犧牲,被忽略。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