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老人,都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完全不会因为女儿孝顺而改变。儿子即便再不好,他们都会极力袒护,活在自欺欺人的假幸福中。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老人在身体尚可,能自食其力的情况下,或许感触不大。一旦有个病痛需要人照顾,倘若儿子不能指望,到那时便会对养儿防老产生怀疑,又觉得女儿才是贴心小棉袄。

可有句俗话叫做“好了伤疤忘了疼”,很多老人嘴上数落儿子的不孝,但是在关键的利益分配上,却无条件偏向儿子。纵然女儿再好,得到的也只是语言上的几句赞美和感激,并换不来父母真心实意的悔过,这一点,是很多重男轻女老人的通病。

02

潘婆婆育有3女1儿,儿子是老幺,从小3个女儿奉父母之命,对弟弟关怀备至。潘婆婆家是普通庄户人家,在生活上很清贫,但不管日子如何拮据,家里一直给儿子开小灶。每年开春孵好几十只小鸡,不等长大便隔三差五,煮一只给儿子增加营养,而3个女儿只有眼馋的份。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儿子养成唯我独尊的傲慢个性,中专毕业便留在城里游荡,没钱花就向家里伸手。父母拿不出,便将任务分摊到3个女儿头上,一年要帮衬无数次。

好不容易将儿子的婚事解决了,可小两口一天到晚闹矛盾。主要原因是儿子不着调,结了婚还和单身一样潇洒,挣钱只顾自己花,全然不顾老婆孩子,每次都是姐姐们组团登门给弟媳道歉。

从孙子上幼儿园开始,潘婆婆老两口便又给女儿们下达了新的指示,要求她们共同负担孙子的学费。其实对于这个娘家大侄子,3个姑姑一个比一个疼爱,虽说大家都不富裕,可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困难倒也能克服。

03

后来弟弟总算成熟起来,与朋友合伙开公司,生意还挺红火。而这时潘婆婆老两口也顺应潮流,跟着村里人学习种植蔬菜大棚,一季大棚种下来,收入居然是以前一年卖粮食的总和。于是老两口尝到了甜头,开始使劲扩张,他们早想好了,女儿女婿是现成的劳动力,只要一忙便给他们打电话。

3个女婿一个比一个老实,岳父母下命令他们不敢不来。潘婆婆家大棚里的活,总是率先完成,每当这时候,她就感叹,儿子儿媳只是名声好听,真正有用的还是女儿女婿。

潘婆婆有城府,,到底赚了多少钱,她谁也不告诉。即便手头宽裕,潘婆婆仍然有钱舍不得花,家里修缮房子,置办大件电器,她都让3个女儿平均掏钱,美其名曰将她们拉扯大不容易,这是给父母的回报。但是潘婆婆从来不花儿子一分钱,甚至每次儿子儿媳回来,她还给报销路费。

就连老两口平常过个生日,潘婆婆都直接让女儿上供,一家1000,至于一年三节是2000。如今女儿们生活条件也好了,大女儿大女婿做粮油生意,二女婿开五金店,三女婿做装修。对于潘婆婆的抠门,女儿们认为父母是在为养老留后路,所以他们总是顺应老人的心意,有求必应。

04

前两年老伴去世后,儿子一个月连个电话都没有,更别说关心母亲了,潘婆婆一个人住感到冷清,又不敢去给儿媳添麻烦,便在3个女儿家轮流生活。

女儿们觉得,父亲不在了,她们更有义务照顾好母亲。所以不论潘婆婆住到谁家,都是好吃好喝伺候,女儿们一个比一个孝顺,给她买的衣服鞋子多的穿不完,谁见了都羡慕潘婆婆好福气。

当着外人的面,潘婆婆常夸奖女儿们孝顺,斥责儿子没良心,还说女儿的孝心她心里有数,将来分家产保准有她们一份。虽然大家都不缺钱,可潘婆婆的话无疑让人觉得暖心,毕竟重男轻女了几十年,如今老了能有这种觉悟着实不易。

前不久,儿子一家三口罕见地回来了,他们是旅游路过家乡顺道回来看看。那几天潘婆婆有点受凉,正躺在床上休息,看到儿子回来,她顿时病好了大半,吩咐女儿赶紧做好菜招待,她要好好和儿子儿媳唠唠家常。

​05

大女儿给母亲煮了一碗红糖姜水,端到门口的时候,正巧听到潘婆婆说:“这50万是我和你爸一辈子的积蓄,一直想找机会给你,可你老不回来,赶紧收起来别让你姐姐看到。”

为了避免尴尬,大女儿没有当场进去。事后她找机会探母亲口风,谎称店里要收购一批粮食钱不够,让母亲把存款借给她用。潘婆婆听了立马变脸,说家里的钱都给老伴看病花了,她一个孤老太婆没有收入哪来的存款。

潘婆婆的话令女儿心寒,她们做得再好,也别指望能得到母亲的真心。在母亲心里,只有弟弟才是她的孩子,而她们姐妹3个都只是陪衬,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被记起。虽然她们从未想过要参与分家产,可要不要是一回事,母亲给不给又是另外一回事。

其实,女儿孝顺父母,完全是天性使然,是女儿发自内心对父母的爱,没有丝毫功利心。可父母却不是这样想,总觉得女儿是有所图,所以用画大饼加口头承诺的方式,希望激励女儿能一直保持这份孝心。

一个合格的家长,断然做不来搜刮女儿,去贴补儿子。要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就算偏心,也要有个限度,没有谁生来就喜欢被牺牲,被忽略。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