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野史傳奇小說記載,兩個人的關係非同一般。劉伯溫,名劉基,浙江青田南田(今屬溫州文成)。南田什麼概念?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聲譽的洞天福地,諸如括蒼洞天、元鶴洞天、石門洞天、南田福地等地都在南田。劉家家境殷實,是南田的大戶,劉伯溫父親劉熗,也是一位飽學之士。

相傳劉伯溫剛出生時,張三丰道長前來劉府道賀。此刻的劉伯溫尚在襁褓,嗷嗷待育,但一見到張三丰,立刻來了興致,大叫三聲,聲如洪亮,鏗鏘有力。張三丰聽後,大喜過望,說到:“此子聲如洪鐘,將來定成大器,可爲國家基石。”於是,劉熗便聽從張三丰的建議,爲兒子取名劉基。

劉伯溫十四歲那年,母親病重,到終南山找張三丰尋醫問藥。張三丰感其孝心,一方面答應爲劉母治病,一方面收他爲徒,教劉伯溫研讀易理和《春秋》,告訴他天下民生爲先的道理。爲什麼張三丰要告訴劉基這些呢?當時正值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天災頻繁,民不聊生,估計張三丰也是有感而教。經過多年的學習,劉伯溫已經精於文學、謀略和易理等等。眼看徒弟就要學成出山,張三丰決定考驗一下劉伯溫。於是就有了“三難之機”的故事。

都有哪“三難”呢?人難、地難、天難。傳說,劉伯溫用一條繩索攀登懸崖之巔的緣光洞。至半山,劉伯溫忍不住往下看,但見崖中雲霧瀰漫,深不可測,劉心生畏懼,上下動彈不得。此時,張三丰對他說道:“心搖則生難,風搖則殘花!屏氣凝神向上衝刺,成功就在眼前!”劉調息凝氣,心靜神定,終於爬到崖頂。張三丰告訴他說,這就是地難,通過了此難也就參悟了生死的道理。到了緣光洞,劉伯溫對着洞中光溜溜的石壁參悟,不知多久,他終於茅塞頓開,叫了一聲:“無城無府,無你無我,天下一家,治臻大化!”也悟出了宇宙人生的正覺,才下山而去。於是他又通過了人難和天難的考驗,下山去了。

後來,劉花了將近二十年時間,寫成《時務十八策》,幫助朱元璋攻城略地,擊敗陳友諒和張士誠,取得大明天下。

民間也有一種說法,劉基與張三丰同爲道友,張三丰曾千里迢迢來到南田山拜訪劉基。這個故事是否屬實,故事演化太久,我們不得而知。

無論哪個故事,都與道教息息相關。正史中,劉伯溫早年也有做道士的願望,但一直未能成行。關於這一點,他曾在《送龍門子入仙華山辭》寫道:“予弱冠嬰疾,習懶不能事,嘗愛老氏清淨,亦欲作道士,未遂。”後來也有文章說他與朋友暢飲之後即興行道教“坐忘”之功,”作儛笑釣之,出異響畏協之,皆不動”。可見他對道的研究與實踐已經到了很高層次。

至於張三丰,他生於元代,卒於明代,相傳活了二百餘歲,兩人在時間上有交集。歷史上,張三丰不僅促進了儒釋道“三教合一”,還多次幫助明朝廷出謀劃策。明代英宗、憲宗、世宗都曾賜號真人或真君,從某種意義上講,張三丰對鞏固明代政權上有一定的作用。

劉伯溫與張三丰二人是否謀面,有無師承關係,正史中並未記載。至於民間傳說的故事,充其量是文人附會、人們口口相傳的精彩故事情節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