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塊西班牙的銀元,出產自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墨西哥,銀元的正面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第四戴着假髮的頭像,四周寫着一圈拉丁文:“CAROLUS.IIII .DEL.GRATIA”,意爲蒙主福佑,下方標註有鑄幣的年份。

上圖_ 西班牙銀圓,西班牙在南美殖民地製造“雙柱”銀元

銀元的背面是對角排列雙獅子雙城堡圖案的盾徽,代表着萊昂王國和卡斯蒂尼亞王國的聯合,盾徽上方是一頂皇冠,象徵至高無上的王權。盾徽兩側是兩根立柱,被捲纏繞,軸上寫着拉丁文”PLVS VLTRA”——海外別有天地。

但是這種西洋味十足的銀元,卻不是僅發現於歐洲或美洲,而是可以在安徽望江縣的中國農村徵集到。此類西班牙古銀幣,在國內古玩市場上已是司空見慣,鑄造年份從16世紀到19世紀皆有,因年份差異,形制有所差別。

有的爲手工打製,形狀不規則,一面印有十字,一面印有盾徽,這種多造於18世紀前。18世紀以後的則多爲機器製造,其中1772年前的銀元,一面是盾徽,一面是雙柱之間印兩個地球,收藏界稱之爲雙球銀元。1772年以後的,多爲前文所述樣式,一面是國王或女王的頭像,一面是雙柱加盾徽,收藏界多稱爲雙柱銀元。

以上西班牙銀幣的價格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除了一些形制特殊的以外,基本上拍不出很高的價錢。因爲這類銀元在中國存世衆多,它在當時的中國就是通用的貨幣,大江南北皆有廣泛流通。

上圖_ 雙柱本洋

1903年3月4日《申報》所說:“自日斯巴尼亞(西班牙)載運銀元進口中國,名之爲本洋,各處銷行,民間稱便。”清代黃芝在筆記中說:“粵中所用之銀不一種。。。。此四種來自外洋。。。。。。今民間呼爲番面錢。自有花邊,番面兩種,而諸錢不用。”這些西班牙銀幣被國人稱爲本洋,又因爲其一面有人相的,稱爲藩面錢,還因爲銀元上的西班牙國王帶着捲曲假髮,和佛祖頭頂的螺髻相似,被稱爲佛頭錢。

到了1821年,墨西哥宣佈脫離西班牙獨立。1823年,原先設在墨西哥的西班牙鑄幣廠開始鑄造墨西哥自己的銀幣。墨西哥銀幣,一面是墨西哥國徽,一隻鷹抓着一條蛇,另一面是一頂“自由之帽”,放出萬丈光芒。

這種產自墨西哥的銀元,逐漸替代舊的西班牙的銀元,進入中國,也成了中國的通貨。因其上有鷹,被稱之爲鷹洋。

上圖_ 墨西哥銀圓又叫做“墨銀”或“鷹洋”,後訛爲“英洋”。是墨西哥獨立爲共和國以後於1823-24年鑄造

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中寫着:“她(祥林嫂)整日閉緊了嘴脣,頭上帶着大家以爲恥辱的記號的那傷痕,默默的跑街,掃地,洗菜,淘米。快夠一年,她才從四嬸手裏支取了歷來積存的工錢,換算了十二元鷹洋。”

祥林嫂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浙江鄉村,魯四老爺給她的工錢都是墨西哥的鷹洋,可以見得鷹洋在中國國內流通使用之廣泛。

那麼爲什麼西班牙墨西哥的洋錢,會成爲中國國內的貨幣呢?

上圖_ 我國古代課稅所徵收的銀錠

首先,白銀無國界,用來都是錢

銀子的貨幣屬性是由其自身決定的,不受國界限制。所謂”金銀天生不是貨幣,但是貨幣天生是金銀”,黃金白銀這類的貴金屬,

一則化學物理性質穩定,不會生鏽腐蝕,不易磨損;

二則鮮豔光澤,引人注目;

三則數量有限,並非俯仰皆是,非常適合作爲流通的一般等價物存在,成爲能夠被廣大民衆所認可的天然貨幣。

這和紙幣不同,紙幣流通靠的是政府的強制力和發信銀行的信用,脫離了政府和銀行,就是廢紙一張了。西班牙、墨西哥的銀元是銀子做的,中國國內本有的銀元寶也是銀子做的,中國人看到了西班牙錢的白銀材質,所以接納認可了它,並不會因爲上面印的歐洲徽章和國王,而拒絕使用。

上圖_ 大明寶鈔,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

其次,缺銀的“銀本位”天朝

明清時,是個“銀本位”國家。最早,中國人很少用白銀交易,秦一統中國後,頒佈詔書:“中一國之幣爲三等:黃金爲鎰名,爲上幣,銅錢識曰半兩,其重如文,爲下幣;而珠玉龜背銀錫之屬爲器飾寶藏,不爲幣。”不把白銀當成貨幣。

但到了唐代,因爲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一種面值介於金銅之間的貨幣,白銀便成爲了重要的流通手段。唐張籍有詩“海國戰騎象,蠻州市用銀”,金國向宋朝勒索的錢物,就有“黃金一千萬錠,白銀二千萬錠”。到元代,政府發行紙幣“寶鈔”,其價值就與白銀掛鉤,《元史-食貨志-鈔法》記載,中統元寶交鈔,二貫等於白銀一兩,銀鈔可以互兌。1436年明代政府廢除寶鈔,宣佈直接用白銀作爲貨幣。

白銀雖然是主要貨幣,但中國本身銀礦匱乏,產銀卻不多,明清兩代,中國一年白銀產量只有30-40萬兩,就算到了清中葉,雲南的銀礦被發現開採後,銀產量也只提高到60萬兩。而白銀需求卻極大,所以正好需要大量進口的白銀,來滿足國內的流通需要。這也是西洋銀幣能夠在中國大行於市的重要原因。

上圖_ 清 天順祥銀錠

第三,開放海禁,遇上“海霸王”西班牙

西班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海上霸權國家,壟斷經營着海上貿易。自15世紀地理大發現以來,西班牙進行着全球性的海上擴張和殖民,開啓了人類歷史上傳奇一般的大航海時代。

16世紀中葉,明朝政府剿滅了東南沿海的倭寇,開放了海禁,即所謂的“隆慶”開關。上門來做買賣的自然就少不了西班牙、葡萄牙商人(葡萄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西班牙的一部分)。西班牙人以菲律賓爲基地,從中國購取瓷器、絲綢和茶葉,販賣至歐洲獲取高額利潤,這就是所謂的“大帆船貿易”,這使得西班牙的銀幣大量地湧入了中國。

上圖_ 《倭寇圖》中的 明軍與倭寇 形象

第四,墨西哥銀礦,採不完的銀子

西班牙在美洲,有着重要的殖民地,那就是墨西哥。墨西哥至今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銀生產國。位於墨西哥的紹西託銀礦是墨西哥最大的銀礦。這個銀礦在16世紀就已經被發現,當時此處的白銀產量佔到了世界1/3。西班牙的銀元基本上都在此鑄造。

亮晶晶的白銀源源不斷地從墨西哥的礦山中挖掘出來,鑄成取之不盡用的銀幣,隨着貿易通道成噸成噸地跨越半個地球,在華夏大地廣泛流通。

上圖_ 荷蘭東印度公司 商船

經久不衰400年,20世紀才退場

後來,西班牙國家衰落,海上霸權先後爲荷蘭英國所取代,但是西班牙銀元因其進入時間早、成色質量高、產量豐富,頗受中國大衆接納,作爲中國通用貨幣的位置仍未撼動。

中英鴉片戰爭後,中國戰敗向英國的賠款就是2200萬西班牙銀元。墨西哥獨立後,西班牙“本洋”變成新的“鷹洋”,其實錢還是原來那地兒出產的錢,不過“換了個馬甲”而已。帝國主義列強爲了獲取中國的金融特權,在中國也發行推廣他們的銀幣,比如英國的“站洋”、日本的“龍洋”,地方實力派也自鑄硬幣謀取利益,但是這些銀元在和“鷹洋”爭奪通貨的戰場上,還是拜了下風。

上圖_ 袁大頭,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

近代中國積弱捱打,使得政府漸漸意識到了金融主權的重要,“外洋墨西哥小國銀錢充斥於國”,列強諸國的各色銀錢,也在國內流通,使能國內金融混亂無序。有識之士對此痛心疾首。

1911年8月10日的申報有一篇署名審宜的《改革幣制問題》文章,指出“外國貨幣之行於民間者,亦可一律收回。”“我國發行新幣,統一幣制”。1903年墨西哥宣佈實行金本位,停鑄鷹洋,從此鷹洋只有存量,沒有增量,這也給我國推行新幣創造有利條件。1914年,民國政府開始鑄造袁世凱頭像統一銀幣“袁大頭”,同時回購融毀鷹洋,1919年,上海停止鷹洋交易,到了1935年國民黨政府推行法幣改革,鷹洋纔算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

作者:大獅子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本洋”與“鷹洋”:近代流通中國主要外幣的替換》 郭衛東 福建論壇-社科版 2019.7

【2】《試析西班牙”雙柱人像”銀元》 宋康年 內蒙古金融研究 2003.4

【3】《廣州博物館藏西班牙銀幣略考》 王成蘭 廣州文博 2008.10

【4】《從“銀本位”說起的中國》 胡小偉 中外企業文化 2008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