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距離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還有兩天。記者還未走進新灣街道共裕村,就已經能看到道路兩旁長勢喜人的水稻田,綠油油的一片。

今年上半年,共裕村在新區政策的支持下,擴大水稻生產規模,將大片流轉出來的土地種上糧食作物。楊阿偉是共裕村的種糧大戶,也是杭州老楊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當家人,他在田間地頭忙活了五十多年,用他的話說,是個“資深農民”。共裕村目之所及的稻田,都是出自他手。今年他一共種植了120畝早稻,畝產475公斤,“早稻主要是受到陰雨天和洪澇的影響,產量略低了點,不過晚稻長得很好,能大豐收!”楊阿偉對晚稻的收成充滿信心,他預計自己種植的380畝晚稻,畝產能達到700-750公斤。

新區農發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道,受前期陰雨天氣影響,新區今年早稻種植面積2.2萬畝,收購數量8522噸,平均畝產同比有所下降。晚稻種植面積預計達2.4萬畝,目前來看長勢良好,“如果能達到去年的畝產的話,預計能收穫一萬噸左右。”

同時,科技的發展也爲農業生產助力不少。爲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快推進產業升級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推廣使用優新品種、新技術,新區農業水利發展服務中心加大對科技興農的扶持力度。楊阿偉的老楊農機早先就被列入科技興農的試點單位之一,現在村裏的土地都由他承包運作。

與此同時,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新區村莊紛紛對主幹道路和機耕路進行修復、硬化,方便大型機械能夠直接開進農田。楊阿偉如今70多歲高齡,腿腳不便,能按時完成種植,多虧了農業機械,“以前人工種植收割,費時又費力,現在路好了,我的那些收割機都能直接開進去了,插秧、打藥、收割都不用自己動手,而且完成的還好。”

農業機械化水平上去了,農民的種植熱情也變高了。在火星村,水稻種植還不成規模,成片的種植也正在規劃中。目前村委因地制宜,將每個片區種上了不同的作物,主要是芹菜、蘿蔔、大豆等蔬菜,還推出了“來自火星的小番茄”,廣受關注。倪利軍是火星村的種糧大戶,今年一共種植了300多畝大豆,預計可以收穫700多公斤。聽說村委決定擴大水稻的生產規模,他也積極地參與了進來。

除了種植的硬性條件優化外,財政補貼也是激勵農民種植的要素之一。楊阿偉今年已經收到一筆種糧補貼,大概兩萬元,“還有科技興農給我發的補貼呢,年底就能下來。這麼好的政策,未來兩年,希望能把村裏那些閒置的土地都種上水稻。”

據悉,爲認真貫徹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進一步穩定糧食產能,提高糧食生產效益,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新區切實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按照“擴種旱糧、多種早稻、穩住晚稻”的發展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加強糧食高產區域基建,加強耕地的保護和建設,加快推進旱糧生產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穩定和完善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優化完善社會化服務作業補貼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見習記者 餘夢梅 記者 吳宇翔 通訊員 施忠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