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武艺非凡,甚至连猛虎都丧生在他醋钵大的拳头下,但是,在武松“出差”回来,发现自己哥哥被杀后,他千方百计查清来龙去脉,可是,在找到证据之后,他第一时间,是去官府告状,而不是报仇雪恨,武松为什么要相信官府呢?

后来,官府告诉武松,证据不足,不予受理后,武松又怒杀潘金莲、斗杀西门庆,在杀死两人后,武松第一时间,仍然是去官府自首,他再一次选择相信官府。

由于西门庆已死,县官可怜武松是个好汉,所以将大事化小,最终只是被刺配孟州。在孟州,武松遇到了施恩、蒋门神、张团练、张督监等人,武松在这里,表现了一个百姓的顺从,对张督监的“百般呵护”,更是感激涕零,这一次,他仍然选择要相信官府。

张督监不仅爱他敬他,还将自己“心爱的养娘”玉兰许配给他。张督监对武松说:“此女颇有些聪明伶利,善知音律,极能针指。你若不嫌低微,数日之间,择了良辰,将来与你做个妻室。”

武松听完,当即跪下,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小人是个牢城营内囚徒,若蒙恩相抬举,小人当以执鞭随镫,伏侍恩相。”

可惜,这一切,却都是表面做出来的功夫。就在武松放松警惕,以为张督监是个知遇恩人的时候,灾难来临了。

武松心念张督监的“恩情”,所以当他听到家中有贼的时候,第一时间是要帮助张督监去捉贼,可谁想,自己居然稀里糊涂成了那个贼,遭到痛打的武松,这才醒悟过来,知道是张督监和蒋门神等人设计,赚了自己。这时武松才醒悟过来,寻思道:“叵耐张督监那厮,安排这般圈套坑陷我,我若能够挣得性命出去时,却又理会。”

而且,张督监还要置武松于死地,派了公差和蒋门神的徒弟,要结果武松,幸好武松艺高人胆大,料理了押送人,回去之后,血溅鸳鸯楼,杀了张督监一家并张团练、蒋门神等人,并留下血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然后才飘然离去,浪迹江湖。

此时的武松,才对官府彻底失去了信任,之后,他化身行者,到二龙山和鲁智深、杨志等人入伙,走上了彻底反抗官府的道路。

那么,有个问题很有意思,那便是:为什么武松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相信官府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便是施耐庵将武松,当成了一类人的原型来写。这类人,便是相信官府能为受害者鸣冤的人

在封建社会,即便是清平时代,官府能否为老百姓伸冤,也要看当时的县官是否有能力、有良心,而在奸臣当道、卖官鬻爵的时候,当官府遭遇豪强与百姓的冲突时,能为百姓伸冤的概率更小。然而,天下芸芸百姓,一旦遭遇强权欺凌,最能想到的“救星”,却只有官府,他们没有办法与权贵争执,只好将希望寄托到官府身上!

只有在勾结豪强的官府面前,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们才会放弃官府,转而求助神灵或游侠,我想,这或许也是中国百姓大多迷信或喜欢看武侠小说的原因之一吧!

施耐庵描写一百零八人被“逼上”梁山,其实各自有自己的人物性格和环境,武松,就代表其中的一大类!施耐庵将其当作典型来写,而且用了十章的篇幅,只告诉读者一件事情,那便是:相信官府,太过幼稚,即便神勇如武松,仍然如此。

但武松却又是一位快意恩仇、武艺高强的英雄,在某种方面,他就是我们中国人所期待的侠客,这样的人,一旦彻底觉悟,就再也不会相信官府,最终走上彻底反抗的道路,这也是武松开始时还会给宋江说要“招安”,等到最后,却成为公开反对宋江“招安”的三个猛人(另外两个,是鲁智深和李逵)之一。

施耐庵将武松刻画的非常传神,不仅写出了他“专爱打天下硬汉”的刚强性格,而且还写出了他快意恩仇的侠客情怀,当然,也批判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相信官府的幼稚。

施耐庵之所以这样写,确实是出于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正如王韬曾评判的:“盖于时宋室不纲政以贿成君子在野小人在位赏善罚恶倒持其柄。”可见,宋徽宗前后的宋朝,统治阶级受贿成风,勾结豪强、暴虐百姓,不能赏善罚恶,百姓在官府面前,是永远斗不过豪强权贵的。

金圣叹评价武松是“专打天下硬汉,不明道理的人”,这话不无道理,潘金莲、西门庆蒋门神、张团练、张督监等人,或淫荡、或奸诈或无赖、或诡计、或贪婪,但在武松面前,都得死。猛虎尚且赤手杀得,更何况是宵小之辈!

然而,即便是“专爱打天下硬汉”的武松,仍然要生活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这无疑是无奈的,这也是施耐庵和封建社会中任何人都无法破解的一张大网。

相关文章